精選聯盟

千載文脈綿延,揭秘秦人發祥地——四角坪遺址探訪(下)

作者:隴南兩當釋出

#厚道甘肅#​#甘肅天水麻辣燙#​#吃天水麻辣燙遊生态隴南#​

千載文脈綿延,揭秘秦人發祥地——四角坪遺址探訪(下)
千載文脈綿延,揭秘秦人發祥地——四角坪遺址探訪(下)

泱泱秦文化,巍巍“大一統”。春意盎然的清晨,潺潺西漢水溫潤着蘭倉大地,一個好消息傳來,禮縣四角坪遺址成功入選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石破天驚,舉世矚目。十八年前,與之遙相呼應的禮縣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園遺址,獲評200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曆史與現實交相輝映,甘肅七個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項目中,竟有兩個在禮縣,相距不過5公裡,充分證明禮縣是秦人、秦國、秦文化發祥地的不争事實,彰顯着秦從王國到帝國,“大一統”的進取之路,凝聚成影響古今的秦文化内涵,雖塵封千年,但難掩其華,映照後世,福澤蘭倉。近日,記者走進秦皇祖邑——禮縣,通過每一處遺址、每一件文物,開啟“尋秦”之行,感受這裡深厚的文化積澱,探尋秦人銳意進取、厚積薄發的“精神密碼”。

千載文脈綿延,揭秘秦人發祥地——四角坪遺址探訪(下)

禮縣記憶

千載文脈綿延,揭秘秦人發祥地——四角坪遺址探訪(下)

四角坪遺址的發現,世人關注,也讓禮縣、秦文化再次走進大衆視野,讓自信的暖流,傳遍禮縣、甘肅,乃至全國。“除了四角坪遺址,目前在禮縣發現的還有大堡子山遺址、西山遺址等38處秦文化遺址,他們共同形成了三個相對獨立又互有聯系的大遺址群。”甘肅秦文化博物館文博館員趙建牛的話語中透着濃濃的自信。走進甘肅秦文化博物館,古樸典雅、雄渾壯觀的先秦風格撲面而來,依托五千餘件豐富的出土文物,向世人重制了早期秦人那段恢弘壯闊的曆史。文物承載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蘊。10多年文博工作的經曆,讓趙建牛對博物館中每一件文物的來龍去脈都了如指掌,“我們的鎮館之寶是這套秦青銅編鐘,是目前發現的秦國最早最完整的一套編鐘。”趙建牛說,秦青銅編鐘在大堡子山出土,其中镈鐘3件,甬鐘8件,為春秋早期器物。編鐘器形精美,音調音色俱佳,至今能奏出美妙音樂。也因為它的發現,大堡子山遺址被評為2006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每一件文物背後都承載着一段曆史,遊覽在甘肅秦文化博物館,踩着記憶的腳印,追本溯源,秦人恢宏的曆史脈絡更加清晰。“20世紀90年代初,禮縣大堡子山春秋初期秦公陵墓的搶救性發掘與研究,确證今禮縣東北部西漢水上遊地區即是《史記》記載的從商末至春秋初期約400年間秦人的先世嬴姓部族與早期秦國的活動中心——西垂(西犬丘)之地,也是秦第一都邑和第一陵區所在地。”多年的潛心研究,讓甘肅秦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趙文博對秦文化的了解更加透徹、準确。古今交融的禮縣,地處甘肅省東南部、隴南市北部、長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漢水上中遊流域。商周時,這裡稱西垂,是秦國的發祥地。也是秦國最早都邑所在地。早在3000多年前,秦始皇的祖先在這裡牧馬狩獵,開化拓土,随之又始國東進,最終雄霸中原一統神州。2004年以來,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在西漢水上遊的考古成果證明,禮縣境内有豐富的大地灣一期文化、仰韶文化、齊家文化、常山下層文化、案闆三期文化、周秦文化和寺窪文化等遺址與遺存。秦皇祖邑禮縣的悠悠文脈、萬千氣象、詩意之美,綿延傳承,而弦歌不絕。

千載文脈綿延,揭秘秦人發祥地——四角坪遺址探訪(下)
千載文脈綿延,揭秘秦人發祥地——四角坪遺址探訪(下)

禮縣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園。

禮縣記憶

千載文脈綿延,揭秘秦人發祥地——四角坪遺址探訪(下)

四角坪遺址是目前已發現的罕見的規模宏大、格局規整的秦代大型建築群,是國家祭祀變革與中國“大一統”曆史程序的物化載體,展現了中國古代統一國家形成初期的風格和氣魄;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園的發現,揭示了秦人崛起之地的曆史真相,填補了嬴秦史研究中的空白。出土的文物,如青銅器、金器、銀器和玉器等,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禮樂制度和祭祀文化;……走進禮縣,仿佛就在閱讀一部看得見、摸得到、進得去的秦人曆史教科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凝結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曆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對于禮縣、對于隴南來說,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各類文化遺産,延續曆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化強市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禮縣嚴格按照“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文物工作方針,堅持保護與利用并舉,紮實推進各項文物保護工作。累計公布了6批59處縣級文物保護機關、67處縣級以上文保機關和121處一般文物點的文物安全責任主體機關及責任人。并成立了西漢水上遊早期秦文化考古發掘工作協調服務上司小組,開展了西漢水上遊二期早期秦文化考古發掘工作。支援甘肅秦文化研究會等學術社團、地方學者開展文物資源、地域曆史文化和文旅融合等學術研究。“近年來,甘肅秦文化研究會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了對史書記載、學術研究成果與考古成果的搜集整理上,集中在了對出土文物的地點與曆史人物、曆史事件的對接上,盡可能準确地還原曆史真相。”趙文博說,并将其轉化為各行各業都能夠聽得懂的語言和文字,力所能及地在各種場合進行宣講,讓秦文化研究成果走出了典籍、走出了教科書、走出了學術圈,走出了上司層,走進了各行各業,走進了千家萬戶。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化城,深厚文化的涵養必然孕育出從容自信、大氣包容的文化氣質。甘肅秦文化博物館通過打造流動博物館的方式,把精彩的曆史故事和文化送進校園、企業、社群、軍營……每年二十多次豐富有趣的的社教活動,不斷增強禮縣人的文化自信。

千載文脈綿延,揭秘秦人發祥地——四角坪遺址探訪(下)
千載文脈綿延,揭秘秦人發祥地——四角坪遺址探訪(下)

秦文化元素文創作品。

禮縣記憶

千載文脈綿延,揭秘秦人發祥地——四角坪遺址探訪(下)

周禮秦制、秦風漢韻,代代傳承、生生不息……豐厚的文化遺産是先人對禮縣這片熱土的慷慨饋贈。每逢周末和節假日,禮縣部分學校、或個人都會帶孩子們,來到甘肅秦文化博物館,尋找曆史,了解秦文化和文物知識,弘揚傳統文化,培養家國情懷。這樣的社教活動,甘肅秦文化博物館已經舉辦了十多年。孩子們在耳濡目染的文化氛圍中成長,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汲取文化力量,增強文化自信。聽史尋根,學史明智。如今的禮縣,如何利用好這筆“财富”,讓秦文化精神内涵在新時代助力經濟社會發展?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需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找到秦文化和現代生活的契合點。在禮縣,一批守正創新的“樣本”正脫穎而出——近年來,為了讓秦文化曆史被更多人熟知,甘肅秦文化博物館依托豐富的文物資源,積極開發文創作品。繼“秦小虎”“秦小兔”之後,今年,文創團隊根據館藏文物創意制作,一個萌态可掬的“秦小龍”公仔全新亮相,進一步傳播禮縣秦文化。目前,禮縣已經創新研發文化演藝、民俗體驗、養生保健、書畫藝術等文旅産品10大類160餘款。秦文化是智慧的文化,秦文化是偉大的文化,秦文化是原創性的文化,秦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是沒有界限的,秦文化不僅是禮縣的,它更是隴南的、甘肅的、全國的。”趙文博說。“四角坪遺址被全國關注,讓我們引以為傲的秦文化,也必然會得到更多的關注與研究。”趙建牛說,甘肅秦文化博物館也已經開始謀劃對館裡展覽的改造更新,他期待着更加忙碌的明天。禮縣秦文化不僅是研究中國古代曆史的重要視窗,也是中華文明寶貴的文化遺産。在曆史的長河中,繼承發展秦文化遺産是每一代人的責任,需要我們保護、傳承、發展和推動秦文化遺産與現代社會的融合。“面對厚重的曆史文化和豐富的文物遺存,我們在保護優先的基礎上,将不斷通過藝術創作、科技運用等多重方式加快文物活化利用,增強體驗感和互動性,給市民和遊客以全新體驗。”禮縣文旅局局長趙鵬說。邁步新征程,時光沉澱的這些“寶藏”正賦予禮縣無限可能。

千載文脈綿延,揭秘秦人發祥地——四角坪遺址探訪(下)

(文/ 記者 石鼓 靳淑敏 羅豔 圖/ 禮縣文物局提供)

監制:石 鼓 責編:靳淑敏

編輯:羅 豔 校審:陳曉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