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去哪都背着書包的二戰日軍,包裡到底裝了什麼?拼刺刀都背着不放

作者:探史筆記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按鈕,友善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讨論與分享,您的支援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去哪都背着書包的二戰日軍,包裡到底裝了什麼?拼刺刀都背着不放

文|方芳

編輯|t

引言

二戰時期侵華日軍的裝扮,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不說别的,隻是那頂帽子就足夠具備辨識度,我們經常在相關題材的影視劇中看到,一頂形似倒扣漏鬥的帽子,兩邊還垂着“豬耳朵”,隻要看到那種造型奇特的帽子,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小鬼子”。

除了帽子之外,日軍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地方,又不是國小生,可他們基本每個人都背着一個小書包,無論會休息還是行軍都不放下。

甚至有時候戰鬥進入了白刃戰階段,該拼刺刀了,這些書包依然穩穩當當的背在士兵們的肩上。包裡是裝了什麼,讓他們關鍵時刻都不願意放下?

去哪都背着書包的二戰日軍,包裡到底裝了什麼?拼刺刀都背着不放

(侵華日軍)

一、其實“書包”并非日軍獨創

軍用背包對于一個可能随時需要長途跋涉的士兵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存在,這種重要的戰場裝備,并非日軍所獨有的。

二戰期間,各參戰國的軍隊很多都會随制式裝備統一派發,讓士兵用以攜帶行軍所必須的物品,這些背包,也會根據各國的文化及經濟水準,出現很大的差異。

去哪都背着書包的二戰日軍,包裡到底裝了什麼?拼刺刀都背着不放

(美軍陸戰隊配發軍用行軍背包)

美軍海軍陸戰隊的背包,分為M1941、M1941更新版、M1944、M1945四種,他們大體都是一種上下分體式的結構,分為上行包和下行包,其中四種型号的上行包都可以拿下來單獨使用。

去哪都背着書包的二戰日軍,包裡到底裝了什麼?拼刺刀都背着不放

(二戰時美軍分體式背包)

而最講究的德軍,更把自己的嚴謹展現在了一個小小的背包上,除了主背包的空間外,還專門為存放衣物留出了一個單獨的隔間,彈藥也有自己的位置,甚至在行軍包的頂部,還可以放防水帳篷等。

無論是從美觀還是實用的角度來看,都挺潮。

去哪都背着書包的二戰日軍,包裡到底裝了什麼?拼刺刀都背着不放

(二戰德軍m34背包)

日本當時是把對外擴張當成國策的,為了應對這種國策,他們的行軍包基本是從實戰需求出發去設計制作了。

這種包在日本的官方名稱是“生活攜行具”,早期版對外被稱為“昭五式”。

去哪都背着書包的二戰日軍,包裡到底裝了什麼?拼刺刀都背着不放

(二戰日軍章魚爪背包)

最早這種包采用牛皮制作,後來因為長期對外侵略的經濟壓力,才改為了帆布與皮帶相結合,最後幹脆出現了帆布和帆布帶的組合。

除了必須的食物藥品之外,它還能把保暖用的毯子、行軍過程中需要用到搭建帳篷等的工具綁在上面,非常實用。

去哪都背着書包的二戰日軍,包裡到底裝了什麼?拼刺刀都背着不放

(日軍東南亞行軍)

二、“小書包”裡裝的物品

跟當時的美英等國相比,二戰期間日軍的後勤保障可謂是相當糟糕。

其實日本從戰國時代開始就沒有獨立的後勤保障部隊,他們使用的是一種近似遊牧民族的“以戰養戰”的方式。

說白了,就是走到哪搶到哪。

去哪都背着書包的二戰日軍,包裡到底裝了什麼?拼刺刀都背着不放

(日軍背包)

更為離譜的是,當時在中國戰場,日本政府不僅要求作戰部隊就地解決軍糧問題,甚至還要向本土輸送。

這就是他們為什麼走到一個地方,就大肆掠奪糧食的原因。

去哪都背着書包的二戰日軍,包裡到底裝了什麼?拼刺刀都背着不放

(搬運東北掠奪物資的日軍後勤人員)

但如果在行軍過程中,沒有得到恰逢其時的糧食補給呢?背包裡的幹糧等物品就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時候甚至能夠維持單兵2-3天的生命。

在侵華戰争期間,日軍的背包也經過一些改良,一般在1938年之前,大部分都是牛皮制的背後。後來才改為了帆布制背包,如果沒有被特别的東西,日軍背包裡放的各類用品加起來,差不多是8.4公斤,比其他國家普遍10公斤左右的背包要略輕一些。

除了糧食,在氣候不同的地域作戰,行軍中所需要用到的保暖或防寒裝備不同,包裡裝的東西,也就會根據戰場的不同發生很大的變化。

去哪都背着書包的二戰日軍,包裡到底裝了什麼?拼刺刀都背着不放

(日軍在東南亞)

通常來說,背包裡會被裝上食物幹糧、飲用水、藥品和貼身衣物等,但珍貴的個人物品一般來說不會放在背包裡,而是被貼身儲存。

是以,當我們看到影視劇裡那些走到生命盡頭,說着“故鄉的櫻花開了”的士兵,都是從懷裡掏出家人的照片或紀念物品,而非在背包裡找。

但到了特殊環境作戰時,包裡的物品就不同了,比如說在東南亞戰場上,那裡屬于熱帶季風氣候,長年炎熱潮濕。

這個時候,背包裡基本就不需要準備那些防寒保暖的裝備。合理猜測,因為有中暑的危險,他們會更多的把防止及治療中暑的藥物等放進背包。

去哪都背着書包的二戰日軍,包裡到底裝了什麼?拼刺刀都背着不放

(日軍)

三、為何“拼刺刀”都不願意放下

行軍包非常重要,這些我們都已經了解了。

但是平時随身背着不離身也就算了,有必要上了戰場,甚至短兵相接的時候都不放下嗎?這就不得不說到小背包裡大大的精神屬性了。

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經疑惑過,日本女性傳統的服飾“和服”,為什麼要在背後背一個包呢?

去哪都背着書包的二戰日軍,包裡到底裝了什麼?拼刺刀都背着不放

(日本和服)

這個背包在日本被叫做“母衣”,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本的平安時代,最初也是被武士們所使用的,他們會在自己的背上綁一塊布,在沖鋒的過程中,風會把布吹的鼓起來,看起來整個人的體型都變大了,十分威風,也能夠起到震懾對手的作用。

後來,這種“母衣”經過發展,除了在布外,還加了竹筐做支撐。主要是因為當時日本的冶鐵技術并不發達,武士們通常沒有辦法用鐵架等包裹全身。這樣一來背後就會流出攻擊空檔。

去哪都背着書包的二戰日軍,包裡到底裝了什麼?拼刺刀都背着不放

(日本戰國母衣衆形象)

當然,除了實際的防護作用,母衣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征,母衣的顔色不同,相對應的武士的身份也不同。

這種物品對于日軍士兵來講有其專屬的精神象征,身披母衣作戰,大概就能感受到一種精神力的加持和保護。

當然,在現代的戰場上,再去使用繁複巨大而又顔色豔麗的“母衣”,這是非常不現實的一件事。

把這種精神寄托放在輕便的行軍背包上,大概也能在心理層面起到護身符的作用,在拼殺激烈的戰場上,一定程度上消除心理恐懼吧。

參考資料:

[1]抗戰時期日軍的單兵裝具:設計精巧,注重實戰.澎湃新聞,2017-05-03

[2]圖說二戰日軍的後勤生活.搜狐曆史,2015-12-21

[3]二戰美軍單兵攜行作戰裝具.戰甲軍品資料網,2012-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