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帝喾如何從颛顼子孫手中奪權?古籍透露的真相很殘酷

作者:五彩秦安

三皇五帝的傳說,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了解一些,但真正探讨,恐怕誰也說不清,甚至三皇是誰,五帝又是誰,恐怕都無法達成統一的說法。

司馬遷雖作《五帝本紀》,但所載之事十分簡略、模糊,尤其關于颛顼和帝喾的記載,比如,帝位是如何從颛顼傳到帝喾?《五帝本紀》中一個字都沒有及。不過,司馬遷在《楚世家》提供非常難得的線索:“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喾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複居火正,為祝融……”

以上這段文字講述了楚人先祖的情況。楚人的祖先是帝高陽颛顼,颛顼沒有到達楚地,他的兒子稱也沒到達楚地,真正到達楚地的是重黎和吳回。當然,這是《楚世家》的記載,其它古籍記載也是大概如此,但在文字表達方面略有不同,在下文中還要進一步講述。

《楚世家》開頭這段文字記載很難了解,相信大家看過之後都有堕落雲裡霧裡的感覺。如果不借助其它古籍文獻互相對比印證,根本說不清楚,比如,“重黎為帝喾高辛居火正”的“居火正”是什麼意思?還有,祝融不是跟共工氏殺得天昏地暗嗎?怎麼現在才出場呢?而最難了解的是“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

帝喾為何要誅殺重黎呢?《楚世家》的記載是帝喾令重黎誅殺共工氏,而重黎殺得不夠幹淨,這樣的理由一聽就十分勉強。就算誅殺共工氏不徹底是一種過失,難道不可以讓他繼續幹下去嗎?而這個時候誅殺軍中主帥,勢必引起軍中大亂,局勢一發不可收拾。自古以來,臨陣換将都是兵法大忌,更何況殺主将。

最令人難以了解的是,帝喾如何成功誅殺重黎的呢?要知道,這個時候重黎手握重兵遠在千裡之外的南方,難道派一個刺客就可以将有重兵防衛的重黎殺死?還是重新組建一支大軍?當時精壯的人員都加入讨伐共工氏的盟軍了,如何才能組建一支軍隊呢?

無論怎麼看,帝喾要誅殺重黎,似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經過多年努力,翻閱衆多古籍文獻後,最終在《易經》中找到了答案。在讨論這個問題前,先看《山海經》中關于颛顼子孫的記載,在第十六卷的《大荒西經》中這樣記載:“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處于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大荒西經》也記載了重黎,也說重黎是颛顼的子孫後代,與《楚世家》有所不同的是,重黎是兩個人,都是颛顼的孫子,而《楚世家》的重黎是一個人,是颛顼的玄孫。

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呢?《易·系辭》在第二章的最後這樣寫道:“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也就是說,在上古時期并沒有文字記載,對于上古時期發生的曆史事件,古人隻能以“結繩而治”的方式儲存下來。當然,這樣的記載方式一般人是難以看懂的。在文字誕生并廣泛使用後,古代的聖人便用文字表達出來。要弄清楚什麼是結繩而治,就需要對《易經》有比較全面的了解,隻怕沒有人願意看,這裡就不多說了。

長話短說,颛顼所在的時代還沒有成熟的文字記載,這期間所發生有重大事件都用圖形符号來表達的,就相當于連環畫。在講述颛顼子孫情況時,《楚世家》和《大荒西經》的不同内容是因為不同的人對這些圖形有不同的了解。

第一幅圖是颛顼有一個兒子。颛顼有很多兒子,但無論是《楚世家》還是《大荒西經》都注重其中的一個,因為在颛顼之後,這個兒子的兒子掌控天下權力,而其他無關的都忽略了。颛顼這個兒子《楚世家》稱之為“稱”,而《大荒西經》則稱為“老童”。盡管名稱各自不同,但大概意思都相差不大。

第二幅圖繼續生兒子,隻是數量有所不同。《楚世家》的了解是稱生下了卷章,而《大荒西經》則是老童生下了兩個兒子:重及黎。

到了第三幅,兩者之間的差别是大了。《楚世家》的了解是繼續生兒子,卷章生下了重黎,而《大荒西經》的了解是:“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下地。”

什麼上天下地?《山海經》這些語言文字與我們想象的大不一樣,要了解這些内容同樣需要對《易經》八卦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原因很簡單,因為八卦是伏羲氏特有的資訊交流工具,相信沒有人願意聽這麼多廢話,現在就直接說,“帝”就是指帝高陽颛顼,他讓一個孫子管理伏羲氏内部事務,卻讓另一個孫子管理伏羲氏之外的其他氏族部落,也就是讓兩個孫子都掌握了相當的權力。

對于第三幅圖的了解,到底誰對誰錯?從我們所知道的曆史程序來看,《大荒西經》的了解比較準确。而且《山海經》成書于春秋戰國,年代比較早,而《史記》成書于西漢,比《山海經》晚了很多,司馬遷并未能看到這類圖形,他應當是聽到楚地的老人複述出來的。這一切都隻能怪秦始皇,他把以前的古籍都燒光了,不然的話,可以找原圖來對照分析。

對于楚國早期這段曆史,不會僅僅隻有三幅畫這麼簡單,大概是他們将那些看不懂的都忽略了。

結合《大荒西經》記載後,《楚世家》中“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這句應該這樣表達:“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及吳回,卷章及吳回重黎”。

第三幅圖内容就是“重黎”。根據對《易經》的解讀,“重黎”就是重離,意思是兩個離卦上下重疊。重離是什麼意思?請看離卦的卦象是:“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

“明兩作”就是兩個離上下重疊,兩個離上下重疊就是重離。離也代表火,因而也可以說成是兩條火焰上下對齊,這就是《楚世家》中出現的居火正,兩條火焰正好對齊。

這裡的居火正,一聽起來就特别别扭,其實就是北方聯盟對伏羲八卦的了解。如果要進一步了解,還要對照離卦的彖辭:“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谷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柔麗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重明以麗乎正”就是說明亮的火焰重疊整齊,也就是居火正,這樣才“化成天下”,成為這個天下的最高主宰。這裡的重明與卦象的明兩作都有相同的意思,主要是因為明盟軍由不同群族組成的聯盟,他們之間語言互不暢通,互相交流起來很困難,伏羲氏一些人給他們講,這時候看不到太陽,便用火來表示,居火正就是重離,就是明兩作。

接着看卦象下半句“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就是說這位大人就象天上永不熄滅的太陽,不斷地發出光芒,照亮四方,照亮整個天下,這就是“光融天下”。

是以,“卷章生重黎”的真正意義是:卷章因為功勳卓越而象天上的太陽,照亮人們前進的道路,他就是天下的最高主宰。

那麼,帝喾又處于什麼位置呢?

相信大家當初看到《楚世家》時,都會認為重黎是卷章的兒子,有幸成為帝喾的與火相關的官職或稱号,因為很有功績,就象陽光普照天下溫暖人心,因而帝喾賜予他祝融這個稱号。

然而,卷章重黎就意味着他是帝喾高辛頭頂上的火焰,或者天上的太陽。帝喾見到卷章,就得以太陽來稱呼。

也就是說,當時的高辛氏并不是帝,隻是書是後人寫的,後人都知道高辛氏就是帝喾。我們在閱讀時要注意,這個時候的高辛氏隻是卷章的手下,見到卷章都得叫一聲“天上的太陽”。“帝喾命曰祝融”,并不是帝喾賜予卷章這個稱号,而是匍伏于卷章腳下高呼:“你就是天上的太陽”。

卷章被誅殺後,卷章的弟弟吳回重離,帝喾見到吳回也要高呼:“你是天上的太陽”。

天上的太陽就是皇字的含義,伏羲氏就是這樣稱呼他們的首領。其他氏族部落聽不懂這些八卦,就了解為居火正、明兩作、重離之類。在《易經》離卦中,重離、重明、或者明兩作都是象征着無比的輝煌,也就是奪取最高權力的意思。

那麼,卷章的重黎又是怎麼回事呢?

這就是離與黎之間的差別。卷章雖然獲得最高權力,但是,他卻被誅殺了,故稱為重黎,以區分于吳回的重離。黎就好比熄滅了火焰的木炭,或者已經落山的太陽。太陽落山後,第二天便會從東方升起,這就是黎明。

離與黎的差別在于能否發光,再看離卦彖辭曰:“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谷草木麗乎土……”

天空因為太陽和月亮的光芒才會變得美麗,大地因為有了百谷草木的點綴才會變得美麗。百谷就是指各種莊稼,莊稼雖然屬于離卦,但是不會發光的,通常稱為黎。自從文字誕生後,離就成為了伏羲八卦中某一卦的名稱,而黎僅僅是一個文字,不再是卦了。

弄清重黎的含義後,其他問題就清楚了。在讨伐共工氏這場戰争中,颛顼是北方盟軍的盟主,但人終歸是要死的,通過對比《楚世家》和《大荒西經》中就大概得知,颛顼讓卷章掌控伏羲氏,而在與共工氏這場戰争中,伏羲氏是中堅力量。颛顼之後,卷章接替了這個位置,在古籍中稱為重黎。

按《易經》的意思,伏羲氏掌控最高權力的正規表達是重離,但卷章的權力被他弟弟奪走了,而且還隕落了,就好比落山的太陽,故稱為重黎。

這兩人的父親,也就是《大荒西經》中所提的老童,可能早早就戰死沙場了,畢竟這場大戰實在太慘烈了,連身為主帥的應龍、女魃都隕落。也許是因為老童的拼死相救,颛顼才得以逃命,是以才對他的兩個兒子格外憐愛,隻可惜一山難容兩虎,天下難共二主。

卷章掌控了伏羲氏的力量,估計對其他的氏族部落再也不會放在眼裡。然而,他的弟弟吳回也向往權力。颛顼之是以讓吳回管理外部的氏族部落,肯定是他拼命争取得來的。他所掌控的力量雖然不如卷章,但也會在伏羲氏拉攏勢力,而帝喾高辛氏就是其中之一。

司馬遷《五帝本紀》對帝喾的記載十分簡略,這樣内容幾乎成為了樣闆,用在每一個帝皇身上似乎都說得通,是以找不到什麼有用的資訊。唯一有用的就是說明他是黃帝的玄孫,是玄器的的孫子,與颛顼分屬于不同支系。他是颛顼的侄子,是卷章、吳回的叔伯。從《楚世家》的情況來分析,他沒有得到卷章的重視,隻好巴結吳回。

成為五帝之前的帝喾隻是高辛氏,他的部落在與共工氏的戰争中隻是一支武裝力量,也許算得上是比較重要的力量,可在卷章眼裡,簡直是可有可無。輕視高辛氏,這是卷章犯下的最大失誤,最終被高辛氏誅殺。

高辛氏為何能夠成功誅殺卷章?按《楚世家》記載就是卷章放走了共工氏,被高辛氏抓住了把柄。隻要弄明白卷章為何要放跑共工氏,就可以知道帝喾為何能夠成功誅殺卷章了。

共工氏因為犯下衆怒,北方部落才組成聯盟,颛顼被推舉為盟軍首領。良渚人屬于與北方聯盟對抗的共工氏集團,共工氏都戰敗了,一個小小的良渚又能起到什麼作用呢?在看到大軍壓境後,良渚人知道取勝無望,隻好棄城逃跑。逃跑的路線有兩個方向,一是南下福建、廣東沿海一帶;二是沿長江上遊退到雲夢澤。北方聯軍的追擊選擇了西進,最終到達如今的江漢流域。

令人意外的是,陷入絕境的共工氏竟然逃走了,從《楚世家》的記載來看,顯然是卷章放走的。卷章為何要放跑共工氏?難道不怕犯衆怒?

古籍中找不到任何記載,按理說,這是一個永遠無法解開的謎。但是,通過對良渚古城遺址的考古研究和分析,我們還是能夠作出比較合理的判斷。

僅在良渚古城内的反山墓葬區中就出土了大量的玉器,數量之多、雕琢之精美,令世人驚歎。埋在良渚的地下就有這麼多的玉器,說明逃到雲夢地區的共工氏,身邊帶有更多的玉器。在那個時代,玉器就是财富。

與其他古城遺址相比,良渚古城的一個與衆不同的特色是城門建築在水道上,顯然是便于水路運輸。四通八達的水路,加上巨額的财富,這就為共工氏逃跑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二者缺一不可。若要更多了解,請看另一篇文章:《考古證明:良渚人就是傳說的共工氏,《史記》記錄了良渚的消亡》。

帝喾如何從颛顼子孫手中奪權?古籍透露的真相很殘酷

良者古城以及縱橫交錯的水道

良渚古城被圍困後不利于逃走,是以早早放棄了,而在雲夢地區的據點則有所不同,共工氏知道敗局已定,于是将所有玉器裝載于船上來到水中央,跟北方盟軍首領談條件:你若放我離開,我便将這些玉器留給你,否則全部散落于水中。

卷章顯然選擇了前者,這才有《楚世家》所記載的誅殺共工氏不盡。

從共工氏手中繳獲的玉器,自然被伏羲氏内部所瓜分。畢竟與共工氏作戰的主力是伏羲氏,其他氏族部落都是來看熱鬧、或者趁火打劫。既然這些财富都是伏羲氏繳獲到的,為什麼要拿出來與大家一齊瓜分?

高辛氏身為伏羲氏的重要成員,自然能夠分得一杯羹,更何況他是吳回要拉攏的勢力呢!就算吃不到肉,至少可以喝點骨頭湯。至于其他氏族部落,就連毛都吃不到。

伏羲氏獲得多少珍寶玉器,其他氏族部落又怎麼得知?但是,如果有人拿着這些玉器到處顯擺,情況又不同了,不僅使得放跑共工氏的内幕人人皆知,引發群情激奮,甚至還會是以而掀起驚濤駭浪。

聽到到有這麼多珍寶玉器,誰不動一點歪心思呢?但是大家心裡都十厘清楚,伏羲氏就是一個巨獸,他們獲得再多的珍寶财富,憑自身的實力根本無法弄到手,甚至連看也看不到。

唯一的希望就在某個人的身上,而且某個人的身份大家多少有些了解,當初他爺爺縱橫冀州,就算不是親眼所見,多多少少也能聽到一些消息吧!如果能夠讓某人與伏羲氏鬧翻,機會就來了。

在上古時代,能夠當上部落首領的都是千年老狐狸,他們很快就嗅到了血腥的氣味。

高辛便帶着一群老狐狸找到卷章的弟弟吳回,“重黎後,複居火正,為祝融”。

直接說,就是我們立你為皇帝。當時還沒有皇帝這樣的稱呼,高辛氏對吳回說:“你就是天上的太陽。”其他部落首領則說重離、或者說居火正。在庚寅這一天,吳回在高辛氏和一群老狐狸的慫恿下發動兵變,殺死了他的哥哥卷章,理由是放走了共工氏。

在衆人的擁立下,吳回便成了新的帝皇,猶如天上的太陽。

擁立新皇之後,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是清除舊皇的餘黨,高辛氏和這群老狐狸趁機搜刮珍寶玉器财富,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食物和運輸工具,包括船隻車輛(軒轅)和牲口,然後連夜逃跑,逃回北方,留下遍地雞毛。

北方的精幹力量都追殺共工氏到了南方,高辛氏這支力量足以稱雄整個北方。吳回雖然奪取了權力,但隻局限于南方,單單從格局上看,遠不能跟帝喾相比,而且還要花費大量精力來處理奪權後産生的混亂局面。

來源:韬滔談易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以與我們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