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靖康之變:汴京是怎麼被攻破的?不是金軍兇猛而是北宋太無能

作者:小娟說曆史

靖康之變,金軍攻破北宋都城汴京,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二帝,是中國曆史上一次慘痛的教訓。金軍為何能夠攻破堅固的汴京城池?是金軍戰力太強大,還是北宋太過無能?讓我們一起走進那段曆史,探尋其中的奧秘。北宋真的盡了全力守城嗎?宋軍将領們又是如何應對的呢?皇帝和朝廷又扮演了怎樣的角色?一系列疑問萦繞在我們心頭...

靖康之變:汴京是怎麼被攻破的?不是金軍兇猛而是北宋太無能

金軍進攻汴京的戰略部署

靖康元年十一月,金軍兵分兩路,向汴京發起總攻。東路軍從汴京東北的劉家寺出發,西路軍則駐紮在汴京城南的青城。這一南一北的合圍之勢,猶如鐵鉗一般死死卡住了汴京的咽喉。

金軍的攻城器械可謂是先進而多樣,令人歎為觀止。除了常見的雲梯、火梯等,他們還打造了鵝車、編橋、洞子等攻城利器。鵝車形似巨大的鵝,比城牆還要高出數丈,鵝嘴可搭在城牆或城門之上,士兵則從中一躍而出,直搗黃龍。這些攻城器械在太原之戰時就已大顯神威,如今更是被金軍玩得爐火純青,讓北宋軍民膽戰心驚。

更為關鍵的是,金軍抓住了汴京城防的軟肋——東南方向的水門。水門是漕運船隻進出的通道,防守薄弱,一旦被攻破,金軍就能長驅直入,直搗汴京的心髒。這一招可謂是直擊要害,令北宋軍心惶惶。

金軍的部署可謂是環環相扣,步步為營。東西合圍、攻城器械、水門突破,無一不彰顯着他們的老到與精明。反觀北宋,皇帝優柔寡斷,朝廷混亂不堪,将士們人心渙散,仿佛一盤散沙,毫無鬥志可言。

靖康元年閏十一月初二,金軍開始對汴京發起猛攻。他們一方面在城外架起數百門大炮,向汴京狂轟濫炸;一方面則不斷填平護城河,為鵝車、雲梯的推進掃清障礙。宋軍雖然奮力抵抗,但在金軍的兇猛攻勢下,終究岌岌可危。

靖康之變:汴京是怎麼被攻破的?不是金軍兇猛而是北宋太無能

宋欽宗雖然數次登上城牆慰問将士,但更多隻是做做樣子,并無真心實意。他下令從艮嶽取石頭充當炮彈,但數量遠遠不夠。将士們雖然偶爾出城突襲,但收效甚微。北宋上下沒有拼死一戰的決心,更談不上什麼有效的守城之策。

金軍的攻城戰術可謂是環環相扣,步步緊逼。他們先以炮火摧毀城牆上的樓橹,再以雲梯、鵝車源源不斷地向城上輸送兵力。汴京的城牆在金軍密集的炮火攻擊下搖搖欲墜,守軍被打得人仰馬翻,一片混亂。

與此同時,金軍還派出使者頻繁往來汴京,企圖瓦解北宋軍心。他們一會兒許以重金,一會兒又威逼利誘,無所不用其極。北宋朝廷上下卻舉棋不定,左右為難,根本拿不出個主意來。這種猶豫不決的态度,更是讓将士們人心渙散,士氣低落。

北宋守城的諸多問題

靖康之變中,北宋在守衛汴京的過程中暴露出諸多問題,這些問題最終導緻了汴京的陷落,北宋的滅亡。

首當其沖的就是皇帝和朝廷的決心不足。面對金軍的步步緊逼,宋欽宗和他的大臣們卻始終猶豫不決,沒有拼死一戰的勇氣。他們一方面派人出城與金軍談判,一方面又讓将士們堅守城池,這種搖擺不定的态度讓軍心大亂,士氣低落。

宋欽宗雖然數次登上城牆慰問将士,但更多隻是做做樣子,并無真心實意。他不願意親自督戰,也不願意下定決心與金軍決一死戰。朝廷大臣們更是各懷鬼胎,有的主張投降,有的主張抵抗,卻沒有一個人能拿出切實可行的方略。

靖康之變:汴京是怎麼被攻破的?不是金軍兇猛而是北宋太無能

除了決心不足,北宋的援軍也缺乏威懾力量。按理說,汴京被圍,朝廷理應從各地調集兵馬,組織一支強大的援軍,來解汴京之圍。但事實上,北宋的援軍寥寥無幾,而且戰鬥力十分低下,根本無法與金軍抗衡。

這其中固然有金軍兵力強大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北宋軍事體制的問題。北宋沿襲了前代的募兵制,軍隊多是由農民和市井無賴組成,缺乏嚴格的訓練和管理,戰鬥力自然不強。而且,這些軍隊平時就駐紮在汴京周邊,一旦汴京被圍,他們就成了甕中之鼈,無法發揮作用。

與此同時,守城将士們的憂慮和動搖也在不斷加劇。他們擔心皇帝和朝廷會出賣自己,擔心自己的犧牲會毫無意義。這種憂慮和動搖導緻了軍心渙散,士氣低落,嚴重影響了守城的效果。

更為緻命的是,北宋軍方對金軍的攻城政策做出了錯誤的判斷。他們低估了金軍的攻城器械,尤其是鵝車、雲梯等攻城利器的威力。他們以為憑借汴京堅固的城牆就能抵擋住金軍的進攻,殊不知金軍早已對汴京的城防做了詳細的研究,并針對性地制定了攻城方略。

北宋軍方還錯誤地認為,金軍的主要進攻方向是汴京的東面和南面,是以把主要兵力部署在了那裡。但實際上,金軍的主攻方向是東南方向的水門,那裡是汴京的薄弱環節。等到北宋軍方意識到這一點時,為時已晚。

種種問題交織在一起,讓北宋在守衛汴京的過程中處處受制,步步被動。皇帝和朝廷的優柔寡斷、軍隊的戰鬥力不足、将士們的憂慮動搖、對金軍攻城政策的誤判,無一不在削弱着北宋的抵抗力量,加速着汴京的陷落。

這場曠日持久的守城戰,暴露了北宋在軍事、政治、心理等各個方面的緻命弱點。一個沒有鬥志、沒有凝聚力、沒有正确判斷力的政權,注定無法抵擋住外敵的入侵。北宋的悲劇,早在汴京城破之前就已經注定了。

靖康之變:汴京是怎麼被攻破的?不是金軍兇猛而是北宋太無能

守城過程中的幾個關鍵事件

在汴京保衛戰的過程中,發生了幾個關鍵事件,這些事件深刻影響了戰局的走向,加速了汴京的陷落。

首先是宋金使者的頻繁往來。從金軍開始進攻汴京起,宋金雙方的使者就開始頻繁往來,進行談判。金軍要求宋欽宗出城議和,但宋欽宗始終不敢應允。于是,金軍一面繼續進攻,一面派遣使者到汴京談判,企圖以談判拖延時間,瓦解北宋軍心。

北宋朝廷對此舉棋不定,一會兒派人出城談判,一會兒又下令堅守。這種反複無常的态度,嚴重影響了将士們的士氣。他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為什麼而戰,不知道皇帝和朝廷到底有沒有抵抗到底的決心。

就在雙方使者頻繁往來之際,太學生丁特起和統制官姚友仲先後上書,催促皇帝和朝廷下定決心,要麼投降,要麼抵抗,不要再猶豫不決了。但他們的上書并沒有得到任何回應,皇帝和朝廷依然沉默不語,将士們的憂慮和不安與日俱增。

随着戰事的膠着,北宋朝廷内部的沖突也日益尖銳。主戰派和主和派針鋒相對,互不相讓。最終,主和派占據了上風。靖康元年閏十一月十九日,樞密曹輔、尚書左丞馮澥出使金營,向金軍投降。

這一事件如同一顆重磅炸彈,在汴京城内引起了巨大的震動。将士們感到被出賣了,他們為守衛汴京浴血奮戰,皇帝和朝廷卻在背後與敵人勾結,這種背叛讓他們萬念俱灰,士氣徹底崩潰。

更為荒誕的是,就在汴京城内軍心渙散之際,道士郭京卻組建了一支号稱"奇兵"的部隊,聲稱要憑借法術擊退金軍。宋欽宗和朝廷大臣竟然也相信了這種荒誕的說法,将希望寄托在了郭京的身上。

靖康之變:汴京是怎麼被攻破的?不是金軍兇猛而是北宋太無能

靖康元年閏十一月二十五日,在金軍發動總攻之際,郭京率領他的"奇兵"沖出汴京,号稱要施法捉拿金軍元帥。但這支"奇兵"剛一出城就被金軍騎兵擊潰,郭京也趁亂逃離了汴京。

"奇兵"出城的時候,郭京把守城的将士都調走了,城牆上空無一人。金軍抓住這個機會,順着雲梯爬上城牆,放火焚燒城上的樓橹。汴京城内頓時亂作一團,人心惶惶。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宋欽宗和朝廷大臣們卻慌了手腳,不知所措。他們本來就對守城沒有決心,這下更是徹底喪失了鬥志。有的貴族開始收拾細軟,準備逃命;有的大臣甚至主動向金軍投降,希望保全性命。

種種亂象,種種荒誕,将汴京推向了滅亡的邊緣。宋金使者的頻繁往來、太學生和統制官的上書、樞密曹輔等人的投降、郭京"奇兵"的騙局,這一連串的事件猶如一出荒誕劇,上演在汴京城頭,上演在曆史的舞台上。

汴京陷落的原因分析

靖康元年閏十一月二十五日,金軍攻破汴京外城,汴京終于陷落。這一天,注定要載入史冊,成為北宋滅亡的轉折點。汴京為何會陷落?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北宋上下毫無死戰的決心。從皇帝到朝廷大臣,從将領到士兵,沒有一個人真正下定決心要與金軍一戰到底。宋欽宗雖然幾次登上城牆慰問将士,但更多隻是做做樣子,并無真心實意。朝廷大臣們更是各懷鬼胎,有的主張投降,有的主張抵抗,卻沒有一個人能拿出切實可行的方略。

靖康之變:汴京是怎麼被攻破的?不是金軍兇猛而是北宋太無能

将士們本來就對皇帝和朝廷沒有信心,再加上朝廷的搖擺不定,軍心更是渙散。他們擔心皇帝和朝廷會出賣自己,擔心自己的犧牲會毫無意義。這種憂慮和動搖導緻了軍心渙散,士氣低落,嚴重影響了守城的效果。

其次,北宋錯失了幾次有利的反擊時機。金軍在進攻汴京的過程中,也曾遇到過不少困難和挫折。比如,金軍曾多次攻打汴京的善利門、通津門和宣化門,但都被宋軍擊退。如果北宋能抓住這些有利時機,組織有效的反擊,或許還能扭轉戰局。

但北宋軍方顯然缺乏軍事才能和判斷力。他們沒有抓住有利時機,發動有效的反擊,反而采取了消極防守的政策。這種政策讓金軍有了喘息之機,也讓宋軍失去了主動權。

再次,北宋的守城部署漏洞百出。北宋軍方對金軍的攻城政策做出了錯誤的判斷,低估了金軍的攻城器械,尤其是鵝車、雲梯等攻城利器的威力。他們錯誤地認為,金軍的主要進攻方向是汴京的東面和南面,是以把主要兵力部署在了那裡。

但實際上,金軍的主攻方向是東南方向的水門,那裡是汴京的薄弱環節。等到北宋軍方意識到這一點時,為時已晚。金軍已經在水門外架起了數百門大炮,對汴京發起了猛烈的攻擊。

更為緻命的是,北宋軍方在守城的關鍵時刻,竟然全盤接受了道士郭京的荒誕建議,将希望寄托在了他的"奇兵"身上。當"奇兵"沖出城去,城牆上竟然空無一人,讓金軍有機可乘。這種荒唐的決策,簡直是在斷送汴京的命運。

最後,金軍的攻城政策也是奏效的。金軍在攻打汴京的過程中,采取了多管齊下的政策。他們一方面在軍事上步步緊逼,一方面在外交上頻頻施壓,還在心理上不斷瓦解北宋軍心。

金軍先是在汴京城外架起數百門大炮,對城牆發起猛烈攻擊,摧毀了城牆上的樓橹。然後,他們利用鵝車、雲梯等攻城器械,源源不斷地向城上輸送兵力。在軍事進攻的同時,金軍還派遣使者頻繁往來汴京,企圖以談判拖延時間,瓦解北宋軍心。

這種多管齊下的政策,讓北宋軍隊疲于應付,無暇他顧。加上北宋朝廷的優柔寡斷,将士們的憂慮動搖,汴京的陷落就成了必然。

靖康之變,是一場北宋自取滅亡的悲劇。北宋的悲劇,早在汴京城破之前就已經注定了。一個沒有鬥志、沒有凝聚力、沒有正确判斷力的政權,注定無法抵擋住外敵的入侵。汴京的陷落,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