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家庭聚會後發現,沒必要對兄弟姐妹家的後代太好,人家很少會領情

作者:第一心理
家庭聚會後發現,沒必要對兄弟姐妹家的後代太好,人家很少會領情

撰文 / 第一心理主筆團

編輯 / 湯米

曾經我常把自己兄弟姐妹的孩子視為親人,視同己出。

在上世紀的八十到九十年代,那是一個與親戚鄰裡間關系密切的時代。

那時家家戶戶還沒有普及電視、電腦或手機,大家的娛樂就是與鄰居一同遊玩。

電視機的擁有者被視為富戶,他們通常會邀請周邊的人到家中共賞電視節目,場面十分熱鬧。

然而,現今的孩子們之間顯得相對疏遠,大多數家庭居住在高樓大廈,與鄰裡間幾乎無交流,更别說共同玩耍。

家庭聚會後發現,沒必要對兄弟姐妹家的後代太好,人家很少會領情

他們大部分時間都在與手機和電腦為伍,即便是親戚見面時,也鮮少擡頭交流。

在孩子們年幼時,他們的天真可愛常常給家庭帶來歡樂,他們經常來家裡玩耍或留宿幾天,這樣的聚會總能讓家人感到格外溫馨。

但随着時間的推移,每個家庭都形成了自己的小圈子,兄弟姐妹之間的聯系逐漸減少。

大家都忙于工作賺錢,維持生計,僅在重要節日如中秋、元宵、春節時才能偶爾聚餐。

孩子們漸漸長大,學業和課外輔導班填滿了他們的日程,這使得他們很難有時間來訪,随着這種聯系的減少,彼此間的感情也逐漸變淡。

哪怕在他們幼時我們對他們的關懷備至,他們似乎也沒有太多記憶留存。

之後,家庭間的聯系越來越少,彼此之間的疏遠并不讓人感到意外。

家庭聚會後發現,沒必要對兄弟姐妹家的後代太好,人家很少會領情

孩子們經曆了初高中嚴峻的挑戰,步入大學後,再次與親戚會面時,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親密。

這并不是因為他們無法深思熟慮,而是與親人的關系經曆了自然的變遷。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人際關系分層理論”(Hierarchical theor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它将人際關系分為四個層級:

最親密的層級包括家庭成員和摯友,他們構成了我們生活的支柱。我的孩子們自然屬于這一層。

緊接着是生活層,其中包括工作夥伴、鄰居及運動夥伴等。親戚的孩子們可能屬于這一層,

甚至可能是第三層——人脈層,這一層主要涉及偶爾的機會和合作。

最外層是社交層,通常隻有通過社交媒體維持聯系。

有人這樣感歎道:我以前經常為侄子購買玩具和衣物,每逢季節變換便積極為他更新衣櫥。我内心真正喜愛我的侄子。

家庭聚會後發現,沒必要對兄弟姐妹家的後代太好,人家很少會領情

然而,自從我母親患病後,我嫂子與我母親的争執讓我非常氣憤,這也影響了我與嫂子的關系,間接影響了我與侄子的親密度。

是以,盡管我依然會為侄子買禮物,但我感覺到他對我的感情已經不如從前,這讓我逐漸失去了繼續這麼做的興趣。

實際上,我們與兄弟姐妹的子女的關系很大程度上受到成人之間關系的影響。

是以,我們與他們的交往應根據大人間的關系來調整,沒有必要過度溺愛任何孩子。

首先,對他人的孩子施以過多的關懷并非必要,這本是他們的父母應盡的責任。

如果将他人的孩子納入自己的親密圈,那麼應持無私的态度對待,這樣即便将來關系變淡,也無需感到遺憾或後悔。

許多人對外家的孩子好,心裡或多或少希望将來這些孩子能回報自己,然而對自家孩子的付出卻是無條件的。

家庭聚會後發現,沒必要對兄弟姐妹家的後代太好,人家很少會領情

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些行為可能讓父母覺得不被重視,這種感覺往往是因為雙方期望的不同而産生的顯著差異。

其次,過分寵愛别人的孩子不如多花時間與自己的兄弟姐妹保持聯系,增進大人之間的情感,這樣與孩子們的親近也會自然增加。

有時候,即使你對孩子好,如果對方的父母不領情,那麼作為他們的直系親屬,他們的反應可能也不會太熱烈。

通常,人們會更加親近和信任那些經常見面的人。

如果成年人之間的關系不和諧,孩子們往往會跟随自己的父母,到頭來,可能就會面臨關系破裂的局面。

第三,如果有多餘的時間,應更多關注和照顧自己親密圈内的人,特别是自己的直系後代。

家庭聚會後發現,沒必要對兄弟姐妹家的後代太好,人家很少會領情

在法律和情感上,自己的孩子應當是優先考慮的,就像在你的侄子侄女心中,他們的父母也是最重要的一樣。

優先照顧好自己和家庭,才能避免因期望過高而自寒心扉。

有網友曾發出感慨:

“在這個時代,連自己的孩子都不一定能依靠,還怎能指望親戚家的孩子呢?”

這種想法并非無理。

如今,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固然是由法律和道德的養育責任所維系,家長們總是在背後支援自己的孩子,這種關系深厚而不可改變。

然而,許多中國父母并不真正了解孩子們的内心世界,很多時候,僅僅是滿足孩子們的基本生活和教育需求,已經認為是極大的恩賜。

家庭聚會後發現,沒必要對兄弟姐妹家的後代太好,人家很少會領情

是以,孩子們在某些事情上往往有自己的看法,這些看法常與父母的期望相左,表現出一種叛逆态度。

這種代際之間的觀念沖突,不是僅憑父母的意志就能改變的。

孩子們更傾向于與自己的朋友分享心事和尋求決策上的支援,而父母則多在物質支援上扮演角色。

在中國,這種表面上的親密關系,往往并不代表真正的情感聯系。所謂的“假性親密關系”(irrelationship)指的是:

很多人在情感上隻是停留在表面,實際上并無深入的行動。

家庭聚會後發現,沒必要對兄弟姐妹家的後代太好,人家很少會領情

這種關系中的人們可能會感到焦慮、不信任或缺乏安全感,這正是由于關系的淺薄所緻。

是以,真的沒有必要在物質上過度寵愛别人的孩子,而應更關注他們的内心世界,了解他們真正的想法和需求,

因為這些孩子并非你的直接責任,對他們的行為也無需過多幹預。

The End -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本文關鍵詞:人際交往、心理學

圖檔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微信公衆号:第一心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