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劉備想先滅吳後滅魏,曹操想先滅吳後滅蜀,為何他們都想打東吳?

作者:蜀山史道

前言

中國曆史中,三國時期被視為戰争與權謀的巅峰之作。在這個戰亂紛争的時代,劉備和曹操是兩位備受矚目的角色,而他們都有着同一個目标:攻打東吳。

在三國鼎立的格局中,孫權無疑是最弱小的一方。然而,他卻是唯一一個能夠全身而退的人。然而,為何劉備想先滅吳後滅魏,而曹操卻想先滅吳後滅蜀呢?

劉備想先滅吳後滅魏,曹操想先滅吳後滅蜀,為何他們都想打東吳?

一、先吳後蜀,曹操的戰略布局

"先發制人,才能占據主動權。"這是曹操一貫秉承的作戰理念。在他看來,孫權雖然實力單薄,但卻是個不可小觑的對手。是以,他将主要兵力部署在合肥一線,準備先發制人,一舉殲滅東吳。

曹操的戰略考量

曹操對孫權的評價并不高:"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他認為孫權反複無常,難以信任。而且,孫權在漢末戰亂中隻是撈了一點殘渣,根基單薄,攻其不備,必能速勝。

與此同時,曹操對劉備卻沒有這樣的決心。盡管劉備在漢中占據了一些地盤,但曹操并未全力出擊,隻是派出部将應對。他更多的是在防範孫權突然襲擊。

劉備想先滅吳後滅魏,曹操想先滅吳後滅蜀,為何他們都想打東吳?

可見,在曹操的戰略布局中,先吳後蜀是他的核心思路。他鐵了心要報赤壁之仇,而對付劉備則隻是權宜之計。

曹操之是以如此看重孫權,除了對方實力單薄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報仇雪恨。赤壁之戰,曹操遭受了重創,這是他一直無法釋懷的恥辱。是以,他恨不得親手消滅東吳,以雪前恥。

而對于劉備,曹操雖然也視其為眼中釘,但卻沒有那種迫切的仇恨感。畢竟,劉備隻是一個地方割據者,與自己相比,還差得太遠。曹操更願意将主要精力放在對付孫權身上,先解決這個眼中釘,再與劉備一決高下。

劉備想先滅吳後滅魏,曹操想先滅吳後滅蜀,為何他們都想打東吳?

征伐東吳的行動

為了實作先吳後蜀的戰略目标,曹操親自率軍多次出征東吳。他不僅在水陸兩路發動進攻,還親自督戰在前。建安十四年春,曹操"軍至谯,作輕舟,治水軍";十七年冬,他"公征孫權";十八年春,他"進軍濡須口,攻破權江西營"......

一次次的親征,充分說明了曹操對于消滅孫權的決心。他不願意将這項任務交給手下,而是親自上陣,可見其對此事的重視程度。

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曹操必定會全力以赴,直至東吳覆滅。他的軍事才能和決斷力,足以令孫權望而生畏。可惜的是,命運弄人,曹操最終未能完成這一宏圖。

劉備想先滅吳後滅魏,曹操想先滅吳後滅蜀,為何他們都想打東吳?

二、先吳後魏,劉備的戰略選擇

與曹操的戰略布局不同,劉備則是先吳後魏。在他看來,孫權才是更容易對付的對手。

劉備的戰略考量

劉備占據荊州大部之後,在建安十四年到二十三年間,襄樊一線基本沒有大的戰事。可見,他并不想主動挑釁曹操。

相反,他對孫權可沒這麼客氣。當得知關羽被孫權所害後,他勃然大怒,決定先下手滅了孫權,再對付曹操。

劉備想先滅吳後滅魏,曹操想先滅吳後滅蜀,為何他們都想打東吳?

這其中,自有劉備的考量:

1. 孫權實力單薄,先下手更為便利;

2. 報關羽之仇,才能服衆;

3. 滅吳後,再對付曹魏,更有勝算。

劉備之是以将孫權列為首要目标,主要是出于兩方面的考慮:一是孫權實力較弱,相對容易對付;二是報複關羽之仇,以此來鞏固自己在蜀漢的地位。

相比之下,曹操雖然實力強大,但劉備并不急于與之決戰。他更願意先解決眼前的孫權問題,然後再與曹操一決高下。這樣不僅可以報仇雪恨,還能為最終與曹操的較量積累實力。

劉備想先滅吳後滅魏,曹操想先滅吳後滅蜀,為何他們都想打東吳?

伐吳初戰

劉備親自統帥大軍,沿江西進。起初,他的将領如吳班、馮習等打得有聲有色,攻破了陸議、李異等人的陣地。就連南方的蠻夷部落,也紛紛遣使請兵,表示願意效力劉備。

一時間,孫權内憂外患,形勢萬分危急。如果曹操在這時從背後出手,東吳恐怕難逃覆滅。劉備的這一戰略選擇,可以說是相當明智的。他先解決了眼前的孫權問題,這不僅可以報仇雪恨,還能為最終與曹操的較量積累實力。

而且,當時的形勢也确實有利于劉備。孫權内憂外患,岌岌可危,如果曹操能夠趁機出手,東吳必将難逃一劫。可惜的是,曹操英年早逝,錯失了這一良機。

劉備想先滅吳後滅魏,曹操想先滅吳後滅蜀,為何他們都想打東吳?

三、曹丕錯失良機

可惜,曹操英年早逝,繼任的曹丕似乎并未完全繼承了他的戰略眼光和魄力。正是這一缺陷,讓他錯失了在劉備伐吳時介入的良機。

劉晔的勸谏

當時,曹魏謀士劉晔就明确向曹丕指出了這一良機:"蜀攻其外,我襲其内,吳之亡不出旬月矣。"他極力勸說曹丕乘劉備之厄,聯手消滅孫權。而且,他還斷言劉備必然樂于與曹魏分割孫權的地盤。

劉晔的這番話,可以說是相當精準和深刻的。他洞悉了當時的形勢,認為正是消滅孫權的最佳時機。如果曹丕能夠及時出手,東吳必将難逃一劫。

更重要的是,劉晔還預測到了劉備的反應。他認為,劉備必然會樂于與曹魏分割東吳的地盤,因為這樣既可以報仇,又可以增強自己的實力。這無疑是一個雙赢的局面。

劉備想先滅吳後滅魏,曹操想先滅吳後滅蜀,為何他們都想打東吳?

曹丕的猶疑

然而,曹丕對此卻猶疑不決。直到夷陵之火已經熄滅,孫劉聯盟出現了恢複的苗頭,他才醒過神來,指令諸将出征南郡。可惜,這時已經太晚。劉備的主力已被殲滅,孫權亦已撤軍歸營。曹丕的行動,就如同锱铢太晚,黃瓜菜都涼了。

曹丕之是以會錯失這一良機,主要是因為他缺乏曹操的遠見卓識和決斷力。面對劉晔的勸谏,他猶豫不決,未能及時出手。等到他終于醒悟過來時,一切都已經太遲了。

這卻是曹丕的一大失策。如果他能夠及時出手,聯手消滅孫權,不僅可以報仇雪恨,還能大大增強自己的實力。但可惜的是,他錯失了這一良機,最終隻能眼睜睜地看着孫權逃過一劫。

劉備想先滅吳後滅魏,曹操想先滅吳後滅蜀,為何他們都想打東吳?

四、諸葛亮的聯孫抗曹

在劉備伐吳的過程中,諸葛亮和趙雲等人則是堅定的"聯孫抗曹派"。盡管孫權已經背信棄義,殺害了關羽,但他們仍然幻想着與孫權重修舊好。

趙雲的一廂情願

趙雲曾極力勸阻劉備伐吳,他認為"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他主張先滅曹魏,屆時"吳自服"。然而,趙雲的想法未免過于天真了。當時劉備僅剩的半壁江山,又怎麼可能與曹魏一決高下?更何況,孫權已經背叛了劉備,報複之心何以能滅?

趙雲的這番話,可以說是相當理想化了。他認為先滅掉曹操這個"國賊",東吳就會自動歸順劉備。但這顯然是一種過于樂觀的想法。

劉備想先滅吳後滅魏,曹操想先滅吳後滅蜀,為何他們都想打東吳?

當時的形勢是,劉備已經失去了荊州,實力大大削弱。而曹魏雖然也有些内憂,但依然是三國鼎立中最強大的一方。在這種情況下,劉備要獨自與曹魏一決高下,幾乎是不可能的。

更何況,孫權已經背叛了劉備,殺害了關羽。劉備如何能夠再次與之聯手抗曹?這無疑是一種天方夜譚。趙雲的這番話,可以說是完全脫離了現實。

劉備想先滅吳後滅魏,曹操想先滅吳後滅蜀,為何他們都想打東吳?

諸葛亮的隆中對

諸葛亮的"隆中對"政策,也可以說是一種理想化的想法。他希望借助南方蠻夷的力量,來夾擊孫權。但這顯然忽視了當時的實際情況。

關羽的遇害,無疑是一個重大打擊。這不僅讓劉備的實力大大削弱,也使得"隆中對"的政策難以實施。畢竟,沒有了關羽這個重要的支柱,劉備的軍事實力已經大不如前。

是以,諸葛亮的這一政策,也隻能成為一種理想化的設想。它與現實情況相去甚遠,難以真正付諸實施。這也是劉備最終沒有重用諸葛亮的重要原因之一。

劉備想先滅吳後滅魏,曹操想先滅吳後滅蜀,為何他們都想打東吳?

結語

孫權能夠全身而退,的确也有一些運氣的成分在内。但從更深層次來看,這其實是曹丕和劉備繼任者們的短視所緻。

這無疑是一個遺憾。如果曹操和劉備能夠聯手出擊,孫權必将難逃一劫。但現實往往殘酷,英雄也并非永遠有用武之地。這也讓人不得不感歎: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