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一個家庭中,子女有沒有出息,和父母的“脾氣”有很大關系

作者:時光了了
一個家庭中,子女有沒有出息,和父母的“脾氣”有很大關系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沒有父母的愛培養出來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

在以往的觀念裡,一個人有沒有出息,全然看他自己的奮鬥。

但實際上,成功不是偶然,更不是讀那麼幾本暢銷書就能摸到門路。

換句話來說,功成名就與否,是多種因素共同造就的。

其中,最為重要的,即是健全的人格和善良的品行,而這又全仰仗于父母的脾氣秉性和為人處世的态度。

魯迅先生,在大多數讀者眼裡,似乎都是一個“橫眉冷對千夫指”,永遠不會低下自己頭顱的犀利批評家。

但面對兒子周海嬰,他身上的标簽卻更貼近于“慈父”。

因為在當時那個父母恨不得為子女安排好所有人生大事,希望對方成龍作鳳的年代,魯迅對于兒子的放養式的教育顯得不合時宜。

一個家庭中,子女有沒有出息,和父母的“脾氣”有很大關系

他認為,孩童不是誰的附屬,他們的思想和肉體是獨立而自由的,大人們應該予以尊重。

是以哪怕兒子調皮搗蛋,在文學上的才華寥寥無幾,魯迅也未曾苛責他,甚至還在遺囑中諄諄教導兒子說以後不可做空頭文學家和美術家。

無疑,魯迅的教育理念是超前的,而他的兒子周海嬰後來确實也沒繼承他的衣缽,成為文學大家,而是學習了自己感興趣的無線電專業,更換了新的人生賽道。

找到自己的熱愛并為之堅持下去,誰能說這樣的人沒“出息”呢?誰又能說其父母的教育不是成功的呢?

故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父母的個性脾氣對子女的職業發展是能産生重大影響意義的。

父母越是開明寬容,那子女抵禦風險以及抗壓的能力就越強,他們不會輕易懷疑自己,他們擁有跌倒再爬起來的勇氣。

是以,或許前途未蔔,或許未來充滿困難艱險,但父母在年少時候曾給予過自己的溫暖和愛,一直會支撐着你往下走。

一個家庭中,子女有沒有出息,和父母的“脾氣”有很大關系

當然,這種影響有積極的自然也有消極的,在張愛玲的小說《金鎖記》裡面,曹七巧是一位深受封建禮制迫害的可憐女人,她的婚姻毫無幸福可言,她的生活也如同那一潭死水起不了任何波瀾。

然而,七巧極端扭曲偏執的性格不僅造成了她個人命運的悲劇,還讓兒子長白以及女兒長安也成為了犧牲品。

一來她經常挑剔自己的兒媳和女婿,對其進行人格侮辱,二來她設計诋毀陷害其他的姨太太,試圖擠壓她們的家族地位。

長時間下來,兒子也好,女兒也罷,都因為接受不了母親的精神虐待而變得喪失掉最起碼的同理心和責任感。

一個家庭中,子女有沒有出息,和父母的“脾氣”有很大關系

他們同樣冷漠、自私、斤斤計較,至于幹出一番事業,成為有出息的大人物,那更是無稽之談了。

說白了,七巧的脾氣古怪,心理病态,這不利于她小孩的健康成長。

在她的觀念裡,所有人都是來自地獄的惡魔,要麼是來偷盜她的錢财的,要麼是來争奪她為數不多的愛的。

是以,她對任何人都是敵視的态度,而除了不放過自己,七巧還将這種滔天妒意轉嫁到子女身上,讓他們也成為跟自己一樣的人,不可謂是重蹈覆轍。

一個家庭中,子女有沒有出息,和父母的“脾氣”有很大關系

要知道,孩子有沒有出息,能不能長成對社會有用的人,父母是承擔了極大的引導責任的。

如果說足夠的資源供給是硬體條件,無法強求,那豐盈的精神輸送就是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養成正确價值觀的更為持久的力量。

也就是說,父母的脾氣秉性往往決定了他們子女的脾氣秉性,而這種“脾氣”并非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良善溫柔又或是咄咄逼人等鮮明的個性特征,它其實是指父母對教育子女的看法與觀念。

父母是包容和明事理的,那小孩就懂得助人為樂的益處,父母是锱铢必較、寸步不讓的,那小孩多半也精明勢利,有韬略而無大才。

前者在事業上是廣結貴人,條條大路通羅馬,而後者卻是容易走進死胡同,把自己的路給堵死。

一個家庭中,子女有沒有出息,和父母的“脾氣”有很大關系

總之,父母如果真的是為了自己的小孩好,希望他有出息,成為社會棟梁之材,那就要注重言傳身教,将良好的品行傳授給他們。

同時,千萬不要把自己人生的不幸怪罪到小孩子身上。

要明白,他們不需要為你的錯誤選擇負任何責任,更不要揠苗助長,為了讓他們赢在起跑線上,而忽略了他們的真正熱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