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

作者:金台資訊

本報記者 黃 超

加快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2022年4月25日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指出,要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

搭建自主知識體系成果釋出平台、優化學科專業發展生态、布局高水準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兩年來,中國人民大學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以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為牽引推動改革創新,為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探索有益經驗。

建平台 強學科

輕點滑鼠登入,即可置身浩瀚的學術星空,在人類文明的思想殿堂自由翺翔。

中國人民大學“學術世界”近日上線,這個數智化服務平台融學術資源、交流、傳播、創新于一體。兩個子平台“哲學社會科學主文獻平台”“哲學社會科學預印本平台”,已面向國内外學者和讀者開放注冊。

漫步“學術世界”,對話合作、協同共創,各領域學術共同體展開交流和創新有了更多可能。

2萬多篇主文獻、107個二級學科、近2.5萬位入選作者、1290種專業期刊……經典集萃、卷帙浩繁,在主文獻平台,學者可博觀約取,厚積薄發。

在預印本平台,“成果稽核—預印釋出—開放評閱—薦稿選稿—影印轉載—全媒體傳播”的全流程學術服務,第一時間呈現國内外最新研究成果。

“主文獻平台突出‘精’,文獻精選、精加工;預印本平台則是‘快’,快速釋出、傳播成果,這在國内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屬于首創,是服務建構自主知識體系的一次嘗試。”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主任徐擁軍說。

新的學術交流生态中,期刊出版周期長、青年學者發表難等問題有望得到緩解。在“學術世界”,青年教師将擁有更多脫穎而出的機會。

落子大平台生态體系,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自主知識體系數字平台,“學術世界”隻是一個開始。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表示:“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曆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哲學社會科學站在了通向世界和未來的關鍵路口。我們将與學界同行共建共享‘學術世界’,給世界以嶄新的學術天地、給未來以嶄新的學術空間,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

布局平台、立足生态,中國人民大學探索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融入學術創新、學科發展與人才培養的各個創新環節——

全國首個智慧治理學院在蘇州校區成立,9月将迎來首批新生;全國首家中共黨史黨建學院揭牌,加快推進中共黨史黨建學科創新發展;中管高校首家紀檢監察學院組建,緻力于培養國家急需的高層次專業人才;區域國别研究院、澄海全球發展與安全高等研究院等成立,服務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

與此同時,生态環境學院、人口與健康學院、國家安全學系、數字經濟系、國家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等20多家教學科研機構落地……

彙衆智 聚合力

燕山腳下,北京中軸線北延,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坐落于此。今年初,中國人民大學在此舉辦研究成果釋出活動,數十所知名高校專家參加。

“建構中國自主的民法學體系,是中國民法學屹立于世界民法學之林的必然選擇。”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王轶推介《中國民法典釋評(十卷本)》,稱之為“民法學界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的階段性努力”。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沈睿文高度評價《中國出土青銅器全集》:“總結近百年來中國青銅器研究,是中華文明從多元走向一體發展過程的見證。”

中華文脈綿延不絕,展現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萬千氣象。

這樣的成果釋出,中國人民大學已連續舉辦3個季度。從北京中關村到深圳特區,再到國家版本館,20餘所高校,30餘項重磅成果,陸續向全球釋出。

“系統內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成果,着力探索有組織科研的新平台、新機制,我們正努力交出一張繁榮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人大答卷’。”中國人民大學科研處處長林晨說。

搭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學術交流釋出平台,關聯全國百所高校和相關科研院所,一系列舉措引人矚目——

《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倡議書》釋出,近60家高校積極響應,參與組建“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大學聯盟”。加深與國内理論界合作,加快推進黨的創新理論研究闡釋;

主持研制“高等教育強國指數”“世界人文社會科學發展指數”,釋出《境外大學學科分級目錄(人文社會科學)》,對近170個國家的高等教育水準綜合評價,建構高等教育和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的中國标準;

“中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聯盟”由新聞學院參與發起,40餘家機關合力培養人才。哲學、金融學、資訊資源管理學……全國性學科聯盟,中國人民大學已有7個。

續文脈 擔使命

陽春三月,武夷山下,九曲溪水蜿蜒迤逦。傳承近千年的朱熹園内,學者雲集,在此汲古潤今。中國人民大學與福建省南平市舉辦學術論壇,中外學者深入對話。

“中華文明有着獨特的文化辨別和精神密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張立文說,通過文明交流互鑒的平台,朱子文化和儒學思想研究走向世界學術舞台的前沿。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西方社會不妨從東方價值吸取智慧。”越南河内國家大學中國學研究中心副教授嚴翠恒說。

如今,璀璨奪目的中華五千年文明日益彰顯出跨越時空的永恒價值,為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繁榮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提供了寶貴養分。

中國人民大學啟動“文明史研究工程”,整合多所學校高水準研究力量,投入《中國文明史》《世界文明史》重大項目研究編撰,從曆史長周期洞察中國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大邏輯。

項目首席專家楊慧林教授說:“學理化闡釋中國式現代化與人類文明新形态的科學内涵,是我們的初衷。中華文明蘊含的生産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經驗,應該為人類文明新形态提供回答。”

兩年來,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深圳)、人文經濟蘇州研究中心、中華文明武夷研究院等10餘家新型研究機構多點布局,在浙江等地一批校地共建的中國式現代化創新實踐研究基地拔節生長……

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以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服務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國人民大學在探索創新中彰顯出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的自覺追求。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表示:“中國人民大學将繼續牢記囑托、勇毅前行,努力發揮‘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獨樹一幟’的辦學優勢,以隻争朝夕、奮發有為的奮鬥姿态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服務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闊步走好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為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貢獻更多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27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