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楊橋春色(報告文學)

作者:金台資訊

紀紅建

楊橋春色(報告文學)

暮春清晨,空氣清新,滿眼翠綠,一派生機盎然。我從星城長沙西二環出發,轉北二環、湘江北路、芙蓉北大道,拐進一條雙向兩車道的柏油鄉道。此刻的楊橋村,還很靜谧,聽得見山林裡鳥兒清脆的鳴叫,以及村民交談的話語聲。

楊橋村位于長沙市望城區橋驿鎮東北部,地處黑麋峰北側,是一個相對邊遠的山村,平坦寬敞的柏油路延伸到每家每戶,房屋白牆灰瓦,質樸而淡雅。掩映在綠色叢林中的房屋,一會兒悄悄映入視野,一會兒又悄悄從視野中淡出。迤逦蜿蜒的小河雖并不起眼,但潺潺流淌,綿延不斷,給山村注入了無限的活力與靈性。

離開鄉道,沿着蜿蜒曲折而又寬敞幹淨的村道繼續前行,經過一口清澈的池塘,一座古香古色的房子出現在眼前。

“何物動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誰益我,三更燈火五更雞。”房屋大門兩旁的楹聯,讓人在體會大雅文風的同時,頓覺一股鄉土氣息撲面而來。房屋名為:思益書院,是一座有着清代民居建築風格的房子,木質結構,石基青瓦。這是楊橋在思益初級中學舊址上建立的書院,于兩年前正式開院。展廊裡是一代代前賢事迹展陳,書院西側的書屋裡則是擺放整齊、分區分類的各種書籍。

正當我仔細打量這一村級書院時,天色突然暗下來,随之刮起大風,不一會,豆大的雨滴落了下來,越下越大,越下越密,最後變成滂沱大雨。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易澤宏一把将我拉進書院的書屋。

大雨帶來絲絲涼意,此刻,我似乎聽得到每一滴雨滴落的聲音,滴在樹葉上,滴在房頂上,滴在村民的心靈深處。雨滴似琴弦上跳躍的音符,奏出自然的旋律,生命的旋律。

易澤宏已逾知天命之年,中等個頭,身材敦實,他告訴我說,2017年他當選村黨總支書記時,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帶領村民搞好鄉村振興。作為在楊橋土生土長、并在村裡當了9年村幹部的他感到焦慮的是,楊橋是個合并村,村集體經濟薄弱,年收入才2.6萬塊錢,而且楊橋地理位置相對偏僻,沒人願意來村裡投資建設。楊橋未來向何處去?

易澤宏以前從事建築行業,他從小喜愛閱讀,知識面寬,對事物認識較為深刻。他知道,必須對村裡發展目标進行科學而精準的定位,才能更有效、更快速、更精準地抵達目标。他結合楊橋曆史與現實,将農文旅融合發展定位為楊橋發展方向。

“我們想先建個書院!”易澤宏不斷向上司和專家求證。個别對楊橋不熟悉的專家,覺得他的想法不切實際,是異想天開。但他并不氣餒,極具耐心且信心滿滿地向專家解說。他說,早在清康熙年間,先賢就本着“集衆思、廣增益”的宗旨,在村裡開辦了思益書院。書院停辦後,又分别于清光緒年間和抗日戰争時期開辦了國小和中學。楊橋耕讀之風代代相傳,先賢大多崇尚文化,注重精神和品格的養成。在思益初級中學舊址上建思益書院,能更充分挖掘和發揮書院文化的作用。他還說,自清雍正到光緒年間,楊橋就走出了14名進士和52名舉人,産生了《柯椽集》《思益堂詩賦》等220餘卷著述。1925年至1940年間,這片紅色熱土更是孕育了周佑龍、周慶福、周樹龍等多位烈士。

專家一聽,了解了易澤宏的一片苦心,更被這個山村的傳奇故事深深感動,主動前來探索挖掘。他們知道,從長遠看,鄉村振興也是人才的振興,而人才的振興離不開教育和文化的熏陶。看着專家臉上的笑容,易澤宏的解說更加自信而流暢,他進一步說明建書院的目的,一是想讓村裡的孩子從小就能感受到文化氛圍,養成愛讀書、會讀書的好習慣;二是為村民樹立榜樣,讓大家看看先賢是怎麼讀書、奮鬥、做人的,激發村民的内生力量;三是為村裡的産業發展提供一個文化的支撐點,讓文化和産業交相輝映。

可是思益初級中學舊址早已成為4戶村民的宅基地以及3戶人家的自留地。“沒錢怎麼建書院?”“一個書院怎麼産生經濟效益?”不少人心存疑惑。但易澤宏卻信心滿滿,他相信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正聊着,一名四十出頭的男子冒雨跑進書院。“他是村裡第三支部的支部委員周春雷。”易澤宏告訴我。雖然近些年周春雷一直在長沙搞家裝,但隻要有時間,他就會回村看看。他家祖屋已成為思益書院的一部分,并且是面積最大的那一戶。聊到建書院的事情,周春雷說,他平常喜歡看書,更是以楊橋悠久深厚的曆史文化為傲,是以當易書記跟他說到建書院要占用宅基地的事後,他不僅一口答應,還表示無條件支援。他覺得楊橋建書院既具有先天條件,也是時代的需要,于是主動加入到組織動員工作中。伯伯有些不舍,說不能把祖屋丢掉呀。周春雷解釋道,建書院是有利于子孫後代的好事,再說我是黨員要帶頭。伯伯沒再說什麼。

面對我的稱贊,周春雷連連擺手。他說,他家祖屋已不住人了,空在那裡也是浪費,其他人家的房子還在用着,都捐了出來,那才叫奉獻。周成澤是楊橋的種田大戶,種了三四十畝水稻田,還喂了百來隻雞。對于他家來說,放置農具和養雞的雜屋非常重要,但聽說建書院要占用他家雜屋時,他沒有絲毫猶豫就捐了出來,不要補償,也不要租金,唯一的要求是,書院必須建起來,不能半途而廢。

在易澤宏他們的講述中,一座集農耕文化、進士文化、紅色文化、廉政文化于一體的書院,完整地展現在了我眼前。

它是一座仿古建築,更是一座“耕讀傳家、崇文尚教”的精神坐标。

雨漸漸停了,一團團薄薄的雲霧,缭繞在黑麋峰。錯落有緻的房屋、縱橫阡陌的稻田、連綿起伏的山巒、蜿蜒的小河在雲霧中模糊又清晰起來,繪就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

“到我們旅遊接待中心看看去。”易澤宏說,“那裡要建成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示範點。”他自信的微笑,讓我看到了希望與未來。前往旅遊接待中心途中,看到勞工們正在對村裡房屋進行外立面改造。不遠處的旅遊接待中心施工現場,挖土機發出“嗒嗒”的聲音。

易澤宏有些激動地向我講述着楊橋農文旅融合發展曆程。當時有人問他,楊橋位置偏,基礎差,農文旅融合發展的路子隻怕走不通。他微笑着回應,怕什麼,草鞋沒樣,邊打邊像。

磨刀不誤砍柴工,他們請了一個專業團隊,對楊橋農文旅融合發展做了一個确實可行的規劃。“具體落實到村裡就是‘三三工作法’。”易澤宏說。“三三工作法”就是三個堅持、三個做到:堅持摸清底子,把集體資産、村民房子、村民創業和就業意向摸得清清楚楚;堅持找準路子,確定耕不抛荒;堅持用好票子,守住廉潔、安全、高效的底線。做到企業有發展,集體有收入,村民有收益。

本着“三三工作法”,從2017年開始他們相繼引進滑翔傘、玻璃漂流、山地車等文旅項目。後來,他們的文旅項目發展越來越好,不僅打造成頗有名氣的滑翔傘基地,還打造出歡樂谷,裡面建設了高山玻璃漂流、步步驚心玻璃橋、叢林穿越、水上樂園等10餘個項目。村民收益大幅度上升,村集體經濟收入逐年穩步增加,2023年達近百萬元。“2024年我們的目标是150萬元!”易澤宏說。

來到旅遊接待中心施工現場時,滑翔傘基地負責人朱小勇與妻子正在這裡眺望不遠處的山巒與雲霧,規劃着基地的未來。朱小勇是名90後,湖南永州人,一直喜歡戶外運動。上大學時,他就開始徒步登山,還喜歡攀岩,自駕越野。他告訴我,大學畢業時,他到廣東學習了滑翔傘。看到湖南還沒有滑翔傘基地,他想找一個合适的地方,自己飛一飛,順便做點經營。黑麋峰是長沙近郊最高峰,他便來到了楊橋。他剛大學畢業就創業,沒有經驗,沒有本錢,也沒有自信,易澤宏不僅主動熱情地幫助他,還對他充滿信心,滿懷期待。一開始,朱小勇的團隊才六七人,東拼西湊幾十萬元,租了幾畝農田,挖了一條毛路,就搞起了滑翔傘基地。讓村民們沒想到的是,幾個年輕人和10架滑翔傘,幾年後成了楊橋最大的項目,并在全國其他地方建了6個連鎖基地。

我問朱小勇成功的密碼是什麼。他從容地說道,要感謝時代,近些年來,随着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活水準提高,人們更加注重健康和生活品質,青睐貼近自然的休閑和運動方式,戶外運動發展迎來了春天。滑翔傘是戶外運動中的新項目,從一開始,他們就在新媒體平台上推介,僅僅一年,他們的賬号就擁有了100多萬粉絲,并由此聲名遠播。還要感謝楊橋,這個曾經落後的山村急切渴望發展産業,擺脫困境,更重要的是這裡的淳樸民風和包容思想。楊橋有個理念,為保證産業順利發展,凡入駐楊橋的企業,隻需專注經營,至于土地流轉、沖突糾紛、配套建設等全由村委會解決。楊橋如春天般包容了他的稚嫩與成長。

看着雲霧缭繞的黑麋峰,朱小勇感慨地說,楊橋雖然隻是個山村,卻一直有夢想。村裡克服重重困難,調了12畝建設用地,并多方籌措資金,建設旅遊接待中心,在此基礎上成立村旅遊開發公司。有了旅遊接待中心的加持,他們離建成中國規模最大的滑翔傘基地的夢想又近了一步。

“太陽出來了!”中午,我們正在旅遊接待中心不遠處的“湘味小廚”吃飯,老闆娘高興地叫道。我擡頭看窗外,一束束陽光正從雲層中迸射出來,炸出一縷縷金色的光芒。陽光灑向大地,楊橋展現出一片色彩斑斓的景象。

“湘味小廚”老闆娘陳慧的笑臉,便是這片色彩斑斓景象中的一個畫面。在她忙碌的間隙,我打聽着她的創業史。她是80後,娘家就在鄰村沙田,夫妻是名廚師。從2009年到2016年,小兩口一直在西安開飯店。2016年,兩頭的父母年紀都大了,兩個孩子也到了上學的年紀,他們決定回老家。

他們經過深入了解、一番權衡後,決定回楊橋。楊橋有着濃厚的耕讀文化,還是一片紅色熱土,孩子的學習與成長不用擔心;自己有勤勞的雙手、不錯的廚藝,家裡還有一棟3層半的樓房,加上村裡農文旅融合發展的規劃,他們有決心也有信心開好農家樂,并很好地照顧到雙方父母。

陳慧告訴我,“湘味小廚”客源較為穩定,收入也較為穩定,年收入始終保持在二三十萬元。家裡有稻田和菜地,還養豬羊,公婆幫着打理。一年下來,收入并不比在西安開飯店掙得少,而且在家裡打拼,幸福指數也高。旅遊接待中心建好後,村子的房屋外立面改造好了,楊橋的環境會更好,遊客也會更多,他們的生意差不到哪裡去。楊橋這些年先後開起了十來家農家樂。

色彩斑斓的景象中,還有新屋灣屋場、王家莊屋場、韓家壩屋場等形成的一個環繞式的美麗屋場叢集。這裡村莊美化、水體淨化、地面潔化、庭院序化、民風淳化,已然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更新版。

橋驿鎮鎮長李概鵬告訴我,雖然楊橋是橋驿較為偏僻的山村,但這個村卻用汗水和智慧,走在了鄉村全面振興的前沿,是典型,也是縮影。

我相信,楊橋的發展,也存在于中國大地的縱橫阡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