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粟中藏世界 芥子納須彌

作者:光明日報
粟中藏世界 芥子納須彌

“動物肖像”系列叢書 北京出版社

粟中藏世界 芥子納須彌

瑪利亞·西比拉·梅裡安描繪的蝴蝶各個變态階段,及其寄主植物。選自“動物肖像”系列叢書之《蝴蝶》

【讀書者說】

“很久以來,帝國和财富就建立在鲱魚之上;如果鲱魚魚汛沒有來,帝國就會衰落。”在《鲱魚》一書中,作者如是“描摹”了鲱魚的曆史肖像——在中世紀,鲱魚作為“大海中的銀子”,是用黃金和獸皮來交換的。

如此一來,你是不是突然對這個小物種就肅然起敬了呢?雖然看似不起眼,但鲱魚一下子就遊進了曆史。于是,對于鲱魚,或許你産生了想要了解的欲望。而北京出版社“動物肖像”系列叢書中的《鲱魚》,能幫助你解開謎題。

“動物肖像”系列叢書中,還有《蝴蝶》《驢》《狼》《羊》《犀牛》《鴉》……整套書滿是這樣讓人瞬間驚奇的通識新知,每一組動物肖像背後都藏着一個充滿奇趣的生态博物世界,其中有自然的奇妙法則,有人類幹預下的蝴蝶效應,有生物學家的物種多樣性觀察,有作家富有激情的奇幻想象,有藝術家超現實主義的影像表達。

如同一部生動的人文自然紀錄片,這套“動物肖像”系列叢書的每一集都仿佛打開一種動物的檔案,以詩意化的語言,追溯這種動物幾個世紀以來的文化和自然發展史。

讓我們接着翻閱這本《鲱魚》,細細觀看——

你以為鲱魚隻在海洋裡和餐桌上?不,它們無處不在。或遊弋在16、17世紀的木版畫裡,又或以各種形态呈現于諸多版本的博物志、自然史、民族史的插圖中;或被靜置于“鲱魚禮拜”等20世紀初的老照片裡,又或藏在勃魯蓋爾的油畫《尼德蘭箴言》裡;或隐身于卡斯帕·大衛·弗裡德裡希描繪的《海邊婦女》憂郁眺望的眼神裡,又或跳動于溫斯洛·霍莫與風浪奮戰的《捕鲱之網》裡。它們風幹于凡·高的靜物畫裡,在維京海盜的冒險故事裡,在編年史裡,在格言詩裡,也在賬簿和保險單裡……

鲱魚軍團是世界漫遊者,魚群安靜遊弋時發出的藍紫黃綠的閃光形成美麗的“鲱魚景觀”。“在這個沒有固定聯系的世界裡,它們的消遣是冒險,它們的愛情是旅行。它們在自己的行進隊伍中潑濺出了真正多産的洪流”。鲱魚傳奇性地多産,雌魚産下數萬枚魚卵,雄魚排出魚白,它們沒有時間相愛,也不懂哺育,小鲱魚需要獨自渡過既沒有父母又尚未加入魚群的孤獨時光:要麼遊泳,要麼死去。在60天裡,在1440個小時裡,在魚鳍和鱗片慢慢生長的艱難時刻,它們躲避追捕、學會生存,體味獨處的優缺點,并在外觀定型、裝備齊全後組成魚群。它們融入集體,又保持獨立個體,它們泯然魚群卻又不失各自特色。這是鲱魚生命的奇迹,也是鲱魚教給人類的自然哲理。

看來,鲱魚有着人們意想不到的深刻,它們是“幸存藝術家”,是群居的個體主義者,它們很早就學會了在參與和拉開距離之間保持平衡,這種平衡是鲱魚得以在氣候變化、大陸漂移等環境變化中幸存的前提條件。

法國魚類學家艾蒂安·德拉塞佩德在1803年所著的《魚類博物志》中說:“有些東西的使用決定了整個帝國的命運,鲱魚就是其中之一,咖啡豆、茶葉、熱帶香料甚至蠶,都沒有鲱魚對國家财富的影響那麼大。”

從古羅馬學者老普林尼所著的《自然史》中的“鲱魚魚梁”,到709年英格蘭伊夫舍姆修道院賬簿中有關鲱魚的記錄;從10—13世紀鲱魚大都市雅茅斯持續40天之久的歐洲最大的鲱魚交易會,到斯科納鲱魚博覽會上由8個“鲱魚量器”明确的交易标準(119升);從法英戰争中貝德福德公爵的投擲鲱魚計劃,到漢薩同盟與鲱魚休戚相關的崛起與衰落……當鲱魚在歐洲日益變成商品和财富的保障時,鲱魚便不僅僅是魚了,鲱魚軍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自然、宗教、貿易和戰争,甚至遊進了13世紀編寫的大型曆史教科書《國王垂訓》中,蔚為壯觀。美國作家馬克·科爾蘭斯基在其關于鹽業貿易史的著作中寫道,控制鲱魚和鹽,就意味着控制北歐經濟。

那麼,鲱魚是不是超出了你的想象?《鲱魚》一書中的科普知識、曆史細節、哲理表達,讓人讀來趣味橫生又值得回味。

這套“動物肖像”系列叢書,“粟中藏世界,芥子納須彌”,内涵豐富,小而可貴,以動物為叙述的切入點,從文化符号的角度挖掘動物背後豐富的知識,展示幾個世紀以來動植物的文化和自然曆史,探索它們的生存軌迹及其與人類的關系。每本書的前半部分都是講述動物的文化史,後半部分則勾勒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動物肖像,堪稱此種動物的文化史百科全書。北京外國語大學曆史學院院長李雪濤在叢書序言中說:“從文化史的角度,對動植物進行描述,這就好像是在人與自然之間建起了一座橋梁。”

這套書由不同作者描繪不同動物的“肖像”,每位作者的“筆法”都不一樣,仿佛紀錄片每集更換導演一樣,能夠讓讀者有不同的閱讀體驗。其中大部分作者都具有跨學科的研究背景,視角多元,叙述既有廣度又不失深度,将西方文化史上與動植物相關的典故娓娓道來。這套書曾被評為德國最美圖書,北京出版社引進版權之後,在原版基礎上進一步打磨雕琢,選擇的譯者在德語專業背景之外都有各自的研究領域,如文化史、全球史、東西方文化交流史等,譯文通俗曉暢,做到了“信、達、雅”。

與其他動物科普書不同的是,這套書不是圍繞動物的平面形象進行自然知識的普及,而是從文化史、自然史、社會學等多個角度立體多面地描繪出動物的立體肖像。在多學科、多元度知識光源的照射下,動物躍然紙上、栩栩如生,更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真正融合起來,自然而然地加以呈現。這種博物式的科普,以及多方位學科光源照射下的描摹,也給中國的博物學家提供了新的思路。

當然,這套叢書也有一些缺憾,雖然部分内容也涉及東亞藝術史,但叢書的作者大多對東亞,特别是中國有關動植物的曆史了解不多,對東西方博物學知識的融會貫通不足。如果作者素材資料收集得更為豐富,具備更多中國文化史的知識,那麼可以對一些有趣且有意義的人與動物的話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就積極意義而言,這也給國内原創博物科普作者留下了描繪的空間。

所謂人類的曆史即動物進入人類生活的曆史,動物是人的一面鏡子,描摹“動物肖像”也可以幫助人類更清晰地認識自我、認知世界,在它們的曆史軌迹中找到生命依存的真谛。

(作者:許慶元,系文津出版社副總編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