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縣城生活又不苦,為什麼他們還全糖?

作者:隴南宕昌釋出
縣城生活又不苦,為什麼他們還全糖?

搬離北上廣的第一周,我在這座地圖上名不見經傳的四川小城,開始了理想中甯靜惬意的生活。

一切是意料中的松弛自在,當然,也有些我一下子适應不來的生活細節:比如,這裡沒有麥當勞,隻有一家無論何時都擠滿小孩的德克士,沒有24小時營業的連鎖便利店,而且,買奶茶的時候會預設全糖。

我并非重度奶茶愛好者,通常隻在酷熱難耐的時候,才會想随手買上一杯冰飲解暑,反正隻要點純茶一般不會出錯。但當我随意走進一家叫“乖乖奶茶”的小店,點了一杯隻賣5塊的茉莉純茶時,吸到嘴裡的第一口,還是被突如其來的甜“刺”到。

縣城生活又不苦,為什麼他們還全糖?

茉莉茶,“怎麼加這麼多糖?” 對每口糖攝入都有嚴格管理的我,忍不住發起了脾氣,純茶難道不應該是不甜的嗎?但奶茶店的阿姨卻一臉困惑, “就是這個味道啊,這個茶苦的,不加糖不好喝”。

不加糖,不好喝?

好吧,隻得認栽。轉身走進旁邊煙酒小店,然而這裡的冰櫃也沒有順着我,顯眼位置全是百事可樂紅牛脈動冰紅茶,北上廣常見的無糖茶飲一個沒有,最不起眼的底層才是各種品牌的礦泉水。我問老闆有沒有冰的無糖烏龍茶,老闆指着常溫貨架上幾瓶落了灰塵的東方樹葉。

“為什麼不放冰箱裡啊,天這麼熱。”

“要喝冰的,有冰紅茶啊”,老闆笑眯眯地指着顯眼位置上的康師傅冰紅茶,似乎并沒有了解到我的“質問”。

最終我拿了瓶礦泉水,停止了我徒勞無功對無糖茶的追尋。隻是我第一次對小城生活有了些許不适應:成為一名縣城姑娘,就意味着放松對糖的警惕嗎?半年後,我是不是會成為一個被甜塞滿身體的慵懶胖女孩?

縣城生活又不苦,為什麼他們還全糖?

我和小崔約在了商業街那家Coco見面。

小崔是我在鎮上唯一的同齡舊識。香港念完碩士後,她在北京呆了小半年實習,我們也是那會兒成為了公司裡的外賣搭子。然而半年到期,得知隻有一個人能留下來,她飒爽地直接放棄競崗,沒有絲毫留戀地回到老家。我還記得她跟我說,“老家多好,什麼都有,吃喝玩樂不缺,北京一平米房子的價格我能給個首付”。我對她離開時的堅決和快樂印象深刻,是以當我決定逃離北京時,我幾乎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座鮮少人知的西南小城。

縣城生活又不苦,為什麼他們還全糖?

“你要喝什麼?”小崔熟絡地準備下單,過去我們在格子間裡喝遍的城市熱門的奶茶連鎖,這小鎮最熱鬧的商業街上都有,滬上阿姨、益禾堂、蜜雪冰城、茶百道… 我又被熟悉的安全感包圍了。

“最近新品莓莓系列想要了解一下麼?”店員熱情地向我們介紹新品,“好啊,那就要莓莓果茶吧 。”小崔一如既往地快樂接納任何推薦,但我突然留意到,在和店員一來一回的交流中,她并沒有加任何備注要求?

“你還沒有說要幾分糖” 我小聲提醒小崔。

“啊?要問麼?去糖不就不好喝了?” 沒有了在北京時的小心翼翼,在自己地盤的小崔,說話的氣度也似乎更張揚了些。

但我還是忍不住,“無糖的确有可能不好喝,但至少選個三分糖?”

“糖少了影響口感,大家都說那不好喝。”店員聽到我們的對話,忍不住也插了嘴,順便把剛做好的兩杯莓莓果茶遞了給我們。

我無奈地接過來,吸了一口,強烈的酸甜如巨浪般沖擊進我的口腔,食道甚至都開始有種黏糊感,甚至過了幾秒,我還有了些嗓子刺痛的應激反應,多年的戒糖飲食已經讓無糖滋味根植我的味蕾,我的身體發出各種抗拒的信号,救命般地掏出自己随身帶的礦泉水大喝了一口。

縣城生活又不苦,為什麼他們還全糖?

“太甜啦,吃這麼多糖會讓血糖波動,身體代謝不掉的,糖是肌膚老化的頭号殺手啊!我們都到初老年齡了,這一口糖是多少的熱量啊,今天再走個10公裡可能都消化不掉… ” 一個沒忍不住,還沒走出店鋪範圍,我就開始不斷跟小崔闡述多吃糖的危害。

這些話,也是我日常每天PUA自己的斷糖理論。我也不是天生不愛糖,隻是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開始不斷跟自己灌輸控糖是一種展現自律的美德,一個懂得掌控自己人生的女孩,要先從掌控食物裡的糖分開始。在那些忍不住想吃甜食的夜晚,我基本都是靠這些營養學專家講述的這些科學理論,來拼命按壓住“要不吃點甜的吧”的沖動。

而且控糖的理論看得越多,我越覺得這個世界的飲食習慣,就是在糖的濫用下逐漸禮崩樂壞的,我甚至覺得自己有義務成為一個類似19世紀漂洋過海的那種傳教士,向身邊那些尚未懂得糖的危害的的朋友布道:糖真的不好,我是為了你好,隻是你還沒看見。

聽完我一番話的小崔,卻沒出現我期待的虛心請教,反而懵了一番後,綻放了一個明亮笑容:“我體檢時候血糖也還好啦,我們家可能都是全糖基因,我爺爺喝菊花茶都習慣放兩塊冰糖的!”

老人也不戒糖?她不知道現在老年糖尿病的風險有多高嗎!

還沒等我說出口,小崔就開始如數家珍:“你要來我家也不會喝到那種甜菊花茶啦,但我爸媽說不準會拿果粒橙、東方快線招待你,對了,待會我們去吃火鍋,你一定要點維怡!在四川,沒有冰維怡的火鍋是不完整!”

縣城生活又不苦,為什麼他們還全糖?

“你爸媽給你喝果粒橙?”我再一次發出了不了解的驚歎。我小時候喝一口可樂芬達可都要挨爸媽罵的。“芬達的确是會被說有色素,不太好,但有真果粒的橙汁他們就常買給我啊,何況那些也不甜。”

我一直以為父母在教育方面并沒有太超前,直到這刻我才意識到,從小不許孩子喝甜味飲料,已經把我跟其他環境長大的孩子區分開來。“那我在你們家應該也是喝不到無糖烏龍茶了吧。”

“可以讓我媽泡給你,但去超市買的話回家可能會被罵,花錢買這種沒味道的不是浪費嗎?”

幾回合溝通下來,我不僅布道沒有成功,還把自己變成了被沖突困擾的迷惑者:為什麼眼前這個喝了一輩子全糖飲料的姑娘,不僅身材健康勻稱,皮膚光滑白皙,還近乎難得的快樂單純,堅定直爽;而我這個抗糖了大半輩子的人,卻看起來面容更焦慮緊張,甚至更是知道自己正時刻處在内心崩潰與自救的邊緣。

裸辭逃離北上廣如果是自救的開始,那接受飲料有糖,是不是就是打破固有焦慮認知的第一步考驗?

縣城生活又不苦,為什麼他們還全糖?

與小崔的成長環境不同,在我長大的一線城市裡,有糖飲料幾乎從小被家裡标注為“不應該買給孩子的東西”。我媽從來沒有給我太多為什麼不能喝的解釋,隻是會在我每次流連貨架上花花綠綠的包裝時,抛來一句:“少碰這些垃圾食品。”

後來去國外讀書,糖更是被課本上的知識印證為一種确鑿的“邪惡”:糖會轉化成脂肪,糖使得全民肥胖,同時在過去幾十年裡大幅度地增加人類罹患心腦血管疾病的危害,以至于我深刻接受了不吃糖是一件絕對正确的事情。

盡管…一些特别的情況,我還是會偷偷地吃幾口高糖食物:

工作一環套一環的出現意外,房子的借貸款又沒被批下來,談了多年的男友突然消失,高強度的人際内耗讓我夜不能眠… 碰到這些狀況,我似乎會繞過被調教了一輩子的自律準則,自動解鎖一些飲食的枷鎖,借助拿起手機瘋狂下單炸雞漢堡蛋糕加料奶茶來平複心情。

縣城生活又不苦,為什麼他們還全糖?

是的,如果誠實面對自己,其實我從沒徹底遠離過糖。我隻是習慣性地選擇無糖飲料,但我日常餐飲裡還是充斥了不少焦糖可頌提拉米蘇巧克力蛋糕。約會時不加糖的英式紅茶旁,我會忍不住搭配幾個精緻的馬卡龍;奶茶店裡義正言辭地拒絕全糖奶茶,西餐廳裡卻幾乎從來不會放棄問是不是有芝士蛋糕。還有去年夏天我可是喝了足足半箱的德國貴腐甜白,我怎麼能說自己全然不喝有糖飲料呢?

當我抱怨無糖飲料是城鎮消費觀的分界線,但再仔細想想,可能我跟小崔之間的日常糖分攝入總量,根本就并沒有太大差別。但她多的是坦然接受了對日常飲食裡吃糖的喜歡,并選擇穩定持續擁抱糖;而我,則像典型的成瘾式戒斷,在高糖和無糖之間反複橫跳。

所謂大城市的糖分攝入管理,好像也沒有外表看起來的那麼光鮮亮麗,高高在上。

縣城生活又不苦,為什麼他們還全糖?

跟她走在小城不長但喧鬧的商業街,我好奇問起,她在香港的那段日子,也會不介意身邊人異樣的眼光,肆無忌憚喝全糖飲料嗎?

“我有嘗試過去喝一些他們流行的無糖茶,當時有個同學一直在安利一款蜜桃烏龍茶,我沒忍住買了一瓶,打開我就後悔了,我才知道原來香港人說的好喝,是烏龍茶是烏龍茶的味道,水果是水果的味道。”

“但這不是我對好喝飲料的定義。我就喜歡那種被糖融合過的,甜甜很香的蜜桃味。我知道香氣太濃不健康啦,但那些看起來很進階的水果烏龍茶,真的不夠康師傅蜜桃檸檬茶好喝。”

“是以就很少在香港便利店買飲料?”

“買啊,你知道現在香港有營養快線了嗎?我就固定買它啊!”

縣城生活又不苦,為什麼他們還全糖?

我開始對糖的存在,不那麼非黑即白地帶有敵意批判了。

其實很久以前讀過的一本營養學書上說過,人類愛吃糖,本就是基因裡自帶的。我們口腔專門進化出了一種名叫T1R3的甜味受體蛋白質,當一個帶有糖分的食物進入口腔,T1R3将率先被觸發,将甜味轉化成資訊傳遞給大腦,提醒“能量源來了”,而後大腦将釋放出多巴胺等神經遞質,讓我們感受到快樂。

隻不過當時我的心思都放在了應該怎麼對抗基因渴望上,沒有仔細了解這句話。如果生物能本能進化出這種渴望,說明它不該是一個邪惡的存在。那真正讓我抗拒的是什麼?

縣城生活又不苦,為什麼他們還全糖?

我想起了曆史上糖是怎麼從英國專屬于精英階層的進階食物,變成普羅大衆的日常,如果我沒記錯,那背後是英國殖民者自導自演的一出大戲。如今我們将糖過度生産,過度添加在商業産品中,再把它标榜成不健康的代表,怎麼看起來,都跟英國的那個故事有相似性。

真的是糖不好麼?還是整個故事就存在漏洞?我們跟吃糖,到底應該是怎樣的關系?

幾天後,當我又經過了那家不加糖就不會做奶茶的“乖乖奶茶”。我想要不就試試他們的香芋奶茶吧,那可是我小時候眼饞過的味道,看看如今還能不能感受到曾經的快樂。幾分鐘後,一杯淡紫色飄着熱氣的奶茶遞到了我的手裡,我吸了一口….

呃,無糖奶茶喝了小十年,重新再接納也不是易事,也需要一點點來。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