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北宋科學家沈括出使遼國,使臣用棺材迎接,想出一計巧妙化解

作者:星攬史說

文|星攬史說

編輯|星攬史說

北宋科學家沈括出使遼國,使臣用棺材迎接,想出一計巧妙化解

所謂的沈括使遼地界誤朝說隻是一種沒有事實根據的誣蔑之詞。

北宋熙甯八年(1075年)沈括奉命出使遼朝進行地界交涉。對于交涉結果時人韓宗武在《韓缜遺事》中是這樣記載的:

“沈括罷三司使餘于城外叙别括曰:‘君臣間難知素(數)日前猶見許大用。’宗武歸具為缜道此缜曰:‘安有此事”三日前上(宋神宗引者注)雲沈括誤朝廷三事。’謂曆法、地界、役法也事實果真如此嗎?

北宋科學家沈括出使遼國,使臣用棺材迎接,想出一計巧妙化解

沈括使遼任務艱巨

熙甯七年(1074年)三月宋遼又發生邊界糾紛。遼朝緻書指責北宋侵越蔚(今河北蔚縣)、應(今山西應縣)、朔(今山西朔縣)三州界至并違約興築雄州(今河北雄縣)的外羅城在白溝館驿添蓋樓子箭窗要求北宋差員共同檢視所起鋪舍早日撤毀。

其目的在于重劃蔚、應、朔三州鄰近疆界。随後北宋派代表劉忱、呂大忠與遼朝代表肖素、梁穎在代州(今山西代縣)界上的大黃平進行談判。

北宋科學家沈括出使遼國,使臣用棺材迎接,想出一計巧妙化解

從夏至冬雙方相持不下談判陷入僵局。次年三月遼使蕭禧來宋緻書指責北宋談判“殊無了絕之期隻有遷延之意”,責成北宋“早委邊臣各加審視别安戍壘俾返舊常”,堅持要求三州疆界全都以分水嶺為界并聲稱“必得清而後返”賴在使館不肯離去。

面對遼朝這種咄咄逼人的态勢宋朝君臣态度各異。宋神宗憂心忡忡害怕沖突擴大無法收拾。早在聽到遼朝準備索回北宋控制下的關南地的諜報時,宋神宗便深以河北無備而憂急忙召對輔臣商議為河北選擇軍帥、修築城牆、挖掘壕溝、植樹防敵等事以加強邊防。

北宋科學家沈括出使遼國,使臣用棺材迎接,想出一計巧妙化解

後來蕭禧來緻書時他又開天章閣召執政議事下令征收民間車牛驢騾在河北廣刍糧。這表面看來似乎在積極備戰其實則不然。

當蕭禧來到東京時神宗問王安石:“契丹若緊要兩屬地奈何?”接着又連續問了兩次“奈何”這充分說明宋神宗畏遼強大完全沒有自己的主見。

是以在遼使的進逼下他全部滿足了,遼朝在第一次國書中所提出的要求:“蔚、應、朔三州地界俟修職官與北朝職官就地頭檢視定奪。

北宋科學家沈括出使遼國,使臣用棺材迎接,想出一計巧妙化解

雄州外羅城,北南既不欲加嘴今示敦和好更不令接續增修。白溝館驿亦俟差人檢視如有創蓋樓子箭窗等并令拆去創屯兵級并令抽回”,

并在劉忱奉命去與遼進行邊界談判時“手敕曰:‘虜理屈則忿卿姑如所欲與之’”。對另一位談判代表呂大忠他也做過同樣的吩咐。

北宋官吏對這一問題的态度則有兩種。一種以王安石為代表主張在交涉過程中不能向對方示弱、示怯應義正辭嚴全力“抵敵”。

北宋科學家沈括出使遼國,使臣用棺材迎接,想出一計巧妙化解

他說:“蕭禧不當滿所欲滿所欲則歸而受賞是開契丹之臣以謀中國求賞非中國之利也”“我不可示彼以憚事之形示以憚事之形乃是以速寇也”。

“譬如強盜在門若不顧惜家資,則當委之而去若未肯委之而去則但當抵敵而已更有何商量?臣料契丹君臣有何智略無足畏者”。

另一種以富弼為代表主張對遼“推誠以待”消極退讓。他說:“相繼彼複聞朝廷修整器甲簡練兵伍增築城壘積聚刍糧……彼非敢無故驟興此端實有以緻其來也。

北宋科學家沈括出使遼國,使臣用棺材迎接,想出一計巧妙化解

唯陛下深思熟慮不可獨謂敵人結釁背盟也。……若朝廷乘忿便欲深入讨擊臣實慮萬一差跌其害非細。

更或與西夏為掎角之勢則朝廷宵旰矣……臣願陛下以宗社為憂生民為念納污含垢且求安靜……況中原大國已與北敵結隙今若更不推誠以待之則恐不能解疑釋惑也”。

北宋科學家沈括出使遼國,使臣用棺材迎接,想出一計巧妙化解

宋神宗畏遼強大顧慮到如不對遼的要求稍事屈,從遼可能興兵來犯,或與西夏相聯合構成掎角之勢使宋陷入兩面受敵的困境,因而力主對遼退讓。

在大黃平談判陷入僵局後,宋神宗既想要避免戰争之災又不想吃虧太大,于是派遣沈括為國信使出使遼朝直接和遼統治者交涉尋求妥善解決的辦法。

北宋科學家沈括出使遼國,使臣用棺材迎接,想出一計巧妙化解

為任務所作的準備

沈括此行任務雖然艱巨但卻有充分的準備。首先他對于邊界問題一向就很關心并為之精心準備材料做到知己知彼。

熙甯八年(1075年)沈括察訪河北回京就積極參與宋遼交涉之事。他勸宋神宗不要登記民間車輛以免人心惶惶引起騷亂。

同年二月他在《奏乞宣谕館伴等俱曉分水嶺本末事》的奏章裡,詳細地分析了邊疆地理形勢研究了分水嶺的具體地點。

北宋科學家沈括出使遼國,使臣用棺材迎接,想出一計巧妙化解

認為當時宋朝所作的讓步已經符合遼的要求-蔚、應、朔三州以分水嶺為界。接受使遼任務後為了不辱使命沈括查閱了相關的文字檔案,掌握了許多有關邊界問題的證據徹底弄清了宋遼糾紛中涉及地界問題的基本情況。

他發現遼朝兩次提出的要求前後所說界至不一:初議地界書中指石長城為界;現在主要所争地段卻是黃嵬大山(今山西崞縣西南)兩者相差三十餘裡。

北宋科學家沈括出使遼國,使臣用棺材迎接,想出一計巧妙化解

而黃嵬大山早在宋仁宗統治時期(1023-1063年)就曾由雙方官吏勘察,并且從這裡到天池廟都特别标立有界至。

有了這個根據就可以阻止蕭禧提出進一步的要求。沈括将這一情況上表說明宋神宗大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幾誤國事!”因“命以書圖示禧禧議乃屈”。

這說明沈括對于宋遼地界交涉的地理位置了解得一清二楚,并在出使之前就為宋朝争得了主動,為此宋神宗賜給他白銀千兩作為獎賞。

北宋科學家沈括出使遼國,使臣用棺材迎接,想出一計巧妙化解

接着沈括把收集到的幾十道有關文書分發下去“預使吏士誦之”以便與遼談判時能從容應對。其次沈括對于這項艱難的使遼任務有着充分的心理準備。

熙甯八年(1075年)三月北宋正式派遣沈括出使遼朝。當時許多人都暗暗替沈括着急擔心他的生命安全。

沈括本人也很清楚此行困難重重但為了維護國家主權他并沒有把個人的安危放在心上“顧才智不足以敵忾為憂;死生禍福非所當臣也”。當宋神宗問及“敵情難測設欲危使人卿何以處之”時沈括坦然答曰:“臣以死任之”。

北宋科學家沈括出使遼國,使臣用棺材迎接,想出一計巧妙化解

這種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精神值得我們後人敬仰。那麼他還會不會在使遼中誤朝呢?這就頗令人懷疑了。

沈括接受使命時宋遼地界談判還在進行因而最初出使的名義隻是一般的國信使。後來情況發生變化遼使蕭禧收下了宋朝的劃界文書,這樣宋遼地界談判名義上已經圓滿結束。

北宋科學家沈括出使遼國,使臣用棺材迎接,想出一計巧妙化解

任務成果

于是熙甯八年(1075年)閏四月中旬沈括便改以“回謝遼國使”的名義出使遼朝。這就是說宋朝隻承認蕭禧在北宋的商談結果,邊界問題不再有商量的餘地。沈括使遼的任務就是将這個事實确定下來。

然而遼朝未能打如意算盤索取朔州黃嵬山和天池廟兩處土地怎肯善罷甘休?是以沈括使遼朝的任務依然非常艱巨雙方争論的焦點仍将是黃嵬大山和天池廟兩處土地的歸屬問題。

北宋科學家沈括出使遼國,使臣用棺材迎接,想出一計巧妙化解

宋朝認為朔州地分以黃嵬大山腳為界天池廟屬北宋甯化軍,而遼朝則認為朔州地分應以黃嵬大山分水嶺為界,天池廟屬遼朝。

沈括一行于四月中旬起程五月二十三日見到遼道宗在遼停留了13天。這期間沈括以事實為依據義正辭嚴數次使遼人理屈詞窮無話可答。

例如,五月二十九日在遼朝的賜宴上,當押宴官楊益戒和館伴梁穎提出黃嵬大山和天池廟都屬北朝(遼朝)時,沈括當即針鋒相對擺出事實駁斥這一無理要求。

北宋科學家沈括出使遼國,使臣用棺材迎接,想出一計巧妙化解
他說:“北朝重熙十一年(1042年)北朝差教練使王守源、副巡檢張永、句印官曹文秀南朝(即北宋)差陽武寨都監翟殿真、崞縣令教練使吳同行定奪以黃嵬大山腳為界自後(遼)順義軍累有公牒皆稱黃嵬大山腳下為界豈不分白!”

至于天池子則有“開泰五年(1016年)順義軍牒地裡屬(宋)甯化軍隻此照證最是分白。”事實勝于雄辯用事實說話是最有說服力的。因而梁穎被駁得面紅耳赤但他不甘失敗于是便強詞奪理地說:“東西一帶盡合以分水嶺為界因何黃嵬大山不以分水嶺為界?”

北宋科學家沈括出使遼國,使臣用棺材迎接,想出一計巧妙化解

面對梁穎的抵賴、狡辯沈括則根據他的邏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堅決予以回擊。他說“若是一處以分水嶺為據盡要以分水嶺為界即西至岢岚軍(今山西岢岚軍)東至澶、順盡合以分水嶺為界也。如此怎去得?”梁穎無言以對。

六月一日遼朝再次設宴。當遼人楊益戒被沈括駁得張口結舌、無計可施時便以宋遼和盟威脅道:“數裡土地都舍不得割讓難道宋朝就這樣輕易地和遼朝斷絕友好關系嗎?”

北宋科學家沈括出使遼國,使臣用棺材迎接,想出一計巧妙化解

面對遼朝方面的恐吓沈括鎮定自若毫不屈服堅持宋朝立場斷言答曰:“師直為壯曲為老。今北朝棄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

如此前後六次會談遼人的種種伎倆都被沈括一一識破和駁回。遼朝統治者知沈括不會屈服最終不得不放棄對黃嵬大山一寸土地的要求。“凡六會敵人環而聽者千輩知不可奪遂舍黃嵬”。

對于遼朝提出的以天池中心為界的要求,沈括則以職責隻限于答禮回謝,而不是商量地界的專使婉言加以拒絕。

北宋科學家沈括出使遼國,使臣用棺材迎接,想出一計巧妙化解

沈括使遼是非功過已很明顯:出使前他對邊疆地理形勢的研究分析和所查的有關地界檔案有助于阻止遼使提出進一步的土地要求;在使遼過程中他赤膽忠心不畏艱險蔑視強權置生死于度外毫不屈服。

交涉的結果,使遼統治者放棄對黃嵬大山的土地要求,并且使兩朝盟好,不緻破裂,赢得了一場勝利。對此,李焘肯定為:“得其成以反”。

北宋科學家沈括出使遼國,使臣用棺材迎接,想出一計巧妙化解

《宋史·沈括列傳》載:“契丹知不可奪,遂舍黃嵬,而以天池清。”就連遼朝的馬協司徒,也認為沈括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他說,遼朝的皇帝和太後對這次地界交涉的結果甚是滿意,“更不理索鴻和爾大山(黃嵬大山的異名)、分水嶺,隻于天池中心為界”。遼朝群臣對“疆界不争,兩朝再結歡好,甚是堅固”也是一齊入賀。

北宋科學家沈括出使遼國,使臣用棺材迎接,想出一計巧妙化解

結語

總沈括使遼地界誤朝之說,完全不可信。韓缜之子韓宗武在寫《韓缜遺事》時,或對其父之言偏聽偏信,或為了替其父開脫罪行,有意制造出沈括地界誤朝的謠言,以緻謬種流傳,使沈括臉上抹黑,實有澄清曆史真相之必要。

北宋科學家沈括出使遼國,使臣用棺材迎接,想出一計巧妙化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