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向創新要動能,推動光伏行業高品質發展

作者:中國城市報
向創新要動能,推動光伏行業高品質發展

綠色發展是高品質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産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産力。随着綠色發展成為全球共識,以光伏産品為代表的中國“新三樣”持續暢銷海外。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新質生産力”成為高頻熱詞,光伏行業作為新能源以及新興産業的重要代表,如何更好踐行新質生産力和“雙碳目标”,備受關注。

曆經近十年從受制于人到世界領先

“雙碳”目标下,大陸太陽能發展取得矚目成績。

資料顯示,到2023年末,全國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9.2億千瓦,比上年末增長13.9%;并網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6.1億千瓦(其中光伏裝機占比99.9%)增長了55.2%,占比達到20.9%。2023年,新增并網太陽能發電裝機達2.16億千瓦,同比增長145%;并網分布式光伏新增9629萬千瓦,同比增長88%,占全國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比重達到44.6%。

在不少業内人士看來,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

“從以前‘三頭在外’受制于人,到今天引領世界光伏産業發展,行業經曆了近十年。2023年,大陸在光伏主要生産環節産能的全球占比均超80%,生産了全球90%以上的多晶矽、約98%的太陽能矽片、85%以上的太陽能電池、80%以上的光伏元件。”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專家委員副主任委員王志軒表示,如今大陸光伏産業進入發展快車道,光伏制造業、光伏發電裝機量、光伏發電量均位于世界首位,引領全球能源轉型。作為出口“新三樣”之一,中國光伏産業已經成為具有明顯中國特色的亮麗名片。

創新是破解行業“内卷”的利器

2023年,産能過剩、“内卷”、價格戰成為光伏行業的關鍵詞。如何保持大陸光伏産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全球領先地位?接受采訪的業内人士普遍認為,光伏産業作為新質生産力的代表之一,科技創新是其發展的核心要素。

“從新質生産力的概念中,我們可以提煉出幾個關鍵詞:技術革命、創新配置、産業更新、生産率、高品質等。光伏行業作為技術密集型行業,發展的關鍵正在于不斷地進行全方位創新,進而實作競争力的不斷更新。運用數智化技術指導營運生産,可以增加生産效率和産品品質;探索高效太陽能電池技術,可以增加光伏發電效益與應用場景;以智能運維技術維護電站,可以降低發電維護成本,保證産出。可以說,光伏産業發展的方向和成果,就是新質生産力要求的方向和達到的效果。”晶澳科技副總裁祝道誠表示,光伏作為大陸可再生能源的“排頭兵”,應該以技術創新為關鍵發力點,不斷增強大陸新能源産業鍊創新鍊,形成綠色可持續增長的經濟新動能。

在2023年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架構公約》第28次締約方大會(COP28)會議上,“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增至3倍”在世界範圍内達成共識。在政策引導和産業技術革新的推動下,光伏産業鍊各環節的技術疊代、生産力更新已經成為必然趨勢。

“就光伏裝機而言,這意味着光伏裝機容量将從2022年的1055吉瓦增加到2030年的5457吉瓦。在此背景下,光伏場景應用需要不斷打開,以适應裝機需求。考慮到2030年以後,全球各國碳中和目标的實作,光伏場景應用更要持續開拓,海上光伏、光伏建築一體化(BIPV)、消費級光伏産品等或都将迎來大發展。為了讓更多光伏應用更好地發揮其價值,光伏産業需繼續探索新質生産力的實作路徑,不斷開拓創新,為大陸新質生産力的發展樹立良好榜樣。”祝道誠說。

智慧制造加速創新蝶變

什麼是光伏企業不易被複制的核心競争力?在長期從事光伏産業的盧洋看來,智能制造是光伏企業的核心資産,“智能化手段不僅可以解決生産流程上的問題,也是企業加速技術研發的‘放大器’,是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他說。

智能化如何讓企業創新更進一步?日前,中國城市報記者來到了大陸光伏行業的龍頭企業之一的晶澳科技合肥智慧工廠,隻見幾個勞工正在盯着螢幕進行檢測工作,圍繞在他們身邊的是各種機械臂以及自動化生産線有序忙碌。晶澳科技合肥基地品質部從業人員向中國城市報記者介紹,2012年晶澳開始紮根合肥,并将元件業務落在這裡,經過10年的不斷發展,2022年,合肥基地實作元件銷售12.07吉瓦,實作産值212億元。

中國城市報記者在這座智能化的工廠裡看到,一條環形軌道連接配接各條線上料口,一輛輛有軌制導車輛(RGV)馱着沉重的物料,平穩且快速地在軌道中滑行,機械臂将物料從RGV上擡起後再放入相應的生産線,整個過程一氣呵成,不需要任何人員的參與。一片片的電池片,經過一系列自動化加工工序變成一塊塊的光伏元件,僅有一些相對複雜的工序以及檢測工作由人工輔助來完成,其餘的步驟幾乎都是由“機器人”來完成。

目前晶澳合肥智慧工廠的生産線可以實作無人搬運、自動分類、自動包裝,機械自動化生産率達90%。同時,工廠配備業内先進的全過程智能檢測技術和全自動智能物料配送系統。

然而,智慧工廠的不斷發展并不意味着人力資源不重要,相反,在智能化的推動下,光伏行業迅速擴張,對人力的需求有增無減。

“在合肥市光伏産業高品質發展的帶動下,合肥晶澳已經從2012年的投産500兆瓦元件,發展成如今的光伏産業園,帶動就業4000人,成為安徽省光伏産業發展的領軍企業。同時我們在2023年推出了n型DeepBlue4.0Pro系列産品,其中,2465毫米×1134毫米的72版型旗艦元件最高量産功率達到635瓦,轉換效率達22.8%,是目前行業182系列元件中功率最高的産品。”從業人員介紹,如今,主流P型電池的轉換效率幾乎接近理論極限,新的n型電池的TOPCon技術工藝可以和現有的發射極和背面鈍化電池(PERC)産線相容,成為目前落地較快的新技術路線。從成本上看,TOPCon産品的成本有望與PERC産品打平,在實際發電方面将更具競争力。是以,n型電池的TOPCon技術也成為合肥晶澳在未來電池材料方面主攻的要點之一。

“合肥晶澳的爆發式增長是合肥光伏及新能源産業高品質發展的一個縮影。”從業人員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自2012年以來的10年間,合肥地區光伏裝機規模保持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長。截至2023年10月底,合肥地區光伏并網總容量達合肥地區光伏并網總容量達3359.97兆瓦,位列全國省會城市首位,安徽全省光伏裝置及元器件制造業營收排名位居全國前三。近年來,合肥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通過“光伏下鄉”“漁光互補”等創新方法,推動光伏産業發展全面開花,對于光伏企業而言,安徽省的産業鍊配套能力非常優秀。

■中國城市報記者康克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