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面對千年喪葬文化,“一刀切”式管理要不得!

作者:野史狂人
面對千年喪葬文化,“一刀切”式管理要不得!

在中國悠久的曆史長河中,有一種民間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演繹着生死輪回的哲思,傳遞着世代相承的情感。

它就是紙紮藝術。

面對千年喪葬文化,“一刀切”式管理要不得!

紙紮樓房

紙紮,顧名思義,就是用紙來紮制、糊制各種形态的藝術品。它融合了紮作、貼糊、剪紙、泥塑、彩繪等多種工藝,是一門集實用與審美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紙紮最初源于古人的喪葬習俗,人們為逝者紮制紙人、紙馬,寄托哀思,祈求冥福。而随着時代的演進,紙紮的内涵也日益豐富,逐漸成為民間祭祀、節慶等多種場合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說起紙紮的起源,不得不提到那神秘的紙棺。1973年,考古學家在新疆吐魯番的唐代古墓中,發掘出了一具特殊的棺椁。它不是尋常的木質或陶質棺椁,而是用細木杆紮成骨架,外面糊上紅色的廢紙而成。這具紙棺長2.3米,制作精良,儲存完好。據墓主人的随葬品分析,這座古墓的年代為唐代大曆四年,也就是公元769年。這意味着,在1200多年前,我們的先民就已經掌握了紙紮的技藝,并運用到了喪葬習俗中。

面對千年喪葬文化,“一刀切”式管理要不得!

紙紮雙人擡轎

紙紮雖源于喪葬,但很快就融入到民間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北宋,紙紮已經成為一個專門的行業,京城有專門的"紙馬店"。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每年中元節前,市井街坊裡就開始出售各種紙紮冥器,有靴鞋、帽子、衣服等,都是紮好架子糊上紙制成的。人們還會紮制"盂蘭盆",用竹竿搭成三腳架,上面織成燈籠狀,挂上紙衣冥錢焚燒,以慰藉亡魂。

到了明清時期,紙紮工藝達到了巅峰。據明人筆記《如夢錄》記述,當時專門的紙紮匠人被稱為"紮彩匠",他們經營的店鋪叫做"紙紮鋪""紙馬香鋪"等。紮彩匠的手藝非常精湛,他們能紮出五尺高的"顯道神",周圍六尺,是王府出殡時的必備品。清代學者于敏中在《日下舊聞考》中也較長的描述了當時京城喪葬場面的盛大:出殡隊伍浩浩蕩蕩,多達五百人,除了喪車、銘旌等,還有數十間用紙糊紮的房屋。可見紙紮在民間喪葬習俗中的地位之重要。

面對千年喪葬文化,“一刀切”式管理要不得!

紙棺

紙紮藝術的繁榮,與造紙術的發展密不可分。随着造紙技術的日益成熟,紙張被大量運用到生活的各個層面。宋代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更是為紙紮這一行當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據宋人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記載,當時杭州就有"舒家紙紮鋪""獅子巷口徐家紙紮鋪"等頗具規模的紙紮作坊。紙紮匠人們以精湛的工藝和無窮的創意,将一張張單薄的紙片幻化成了形态各異的藝術品,滿足了群眾在喪葬、節慶等場合的需求。

除了世俗生活,宗教信仰的影響也為紙紮藝術注入了新的内涵。自宋代以來,佛教信仰日漸普及,喪葬習俗中往往少不了請僧道誦經超度。人們相信,通過焚燒紙錢、紙人、紙馬、紙房等,可以為亡者在另一個世界提供必需的物資,讓他們在極樂世界得以安息。這種觀念深刻影響了紙紮的内容和形式,佛教元素成為紙紮創作的重要靈感來源。

面對千年喪葬文化,“一刀切”式管理要不得!

往生龍船

時至今日,紙紮藝術雖然不再承擔着喪葬等實用功能,但作為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它所承載的文化内涵和審美價值依然閃耀着奪目的光彩。各地仍有許多匠人在傳承和創新着這一古老的技藝。他們用巧手将紙張裁剪、粘貼、雕塑,創作出了形态各異、色彩斑斓的紙紮作品。有的再現了傳統的神像、樓閣、花鳥;有的則融入了現代元素,塑造出了飛機、汽車、電器等時尚的造型。這些作品不僅是民間藝人智慧和創意的結晶,更成為了當代生活的藝術寫照。

2006年,"中國紙紮藝術"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這是對紙紮這一傳統技藝的高度認可,也為紙紮藝術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越來越多的民間工藝大師走進了公衆的視野,他們以精湛的技藝和創新的理念,為紙紮藝術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各地也湧現出了許多以紙紮為主題的展覽、節慶活動,讓更多的人有機會近距離欣賞到紙紮的獨特魅力。

面對千年喪葬文化,“一刀切”式管理要不得!

1947年陝西臨潼紙紮鋪的夥計

千百年來,紙紮藝術始終紮根于民間土壤,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見證了時代的變遷,記錄了無數普通人的歡樂與哀愁。紙人、紙馬、紙樓台,每一件紙紮作品的背後,都凝結着匠人的心血,寄托着世人的情感。它們雖然脆弱,卻又堅韌;雖然短暫,卻又永恒。

這就是紙紮的魅力所在,不僅僅是一項手工技藝,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獨特載體!#一刀切禁售殡葬用品是輕視傳統習俗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