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國醫大師顔正華:治療咳嗽經驗

作者:廣東中醫藥
國醫大師顔正華:治療咳嗽經驗
國醫大師顔正華:治療咳嗽經驗

▲顔正華 國醫大師(1920.2-)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氣上逆,發出咳聲,或咳吐痰液的一種肺系病證。咳嗽既是肺系疾病的一個主要症狀,又是一種獨立性的疾患。《黃帝内經》雲:“ 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傷寒雜病論》對咳嗽的辨證施治做了具體的論述,如《傷寒論》治療傷寒不解、心下有水氣、幹嘔發熱而咳的小青龍湯,《金匮要略》治表邪夾寒飲咳喘氣逆的射幹麻黃湯等。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将咳嗽分為十類,即風咳、寒咳、支咳、肝咳、心咳、脾咳、肺咳、腎咳、膽咳、厥陰咳。金元時期,《儒門事親》認為外因六氣皆可緻咳。明代《景嶽全書》将咳嗽分外感與内傷兩類,認為外感咳嗽為六淫外邪犯肺所緻,内傷咳嗽由髒腑功能失調、内邪幹肺引起。不論邪從外入,或邪自内生,均可緻使肺失宣降,而引發咳嗽。一般而言,外感咳嗽多為新病,屬邪實,治以宣肺散邪為主。内傷咳嗽多為宿病,常反複發作,多屬邪實正虛,治當祛邪扶正,标本兼治。西醫學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炎、肺結核、肺氣腫等以咳嗽為主症的疾病,皆可參照本病辨證論治。

顔正華教授推崇《景嶽全書》。他對咳嗽成因、症狀及證候分類有深刻的認識。認為咳嗽主要分為外感與内傷兩類。外感咳嗽可分為風寒咳嗽、風熱咳嗽、燥熱咳嗽等。内傷咳嗽又可分痰濕蘊肺、肝火犯肺、肺氣虧虛、肺腎陰虛、腎陽不足等,臨證主張審因辨證,靈活用藥。

分型論治外感咳嗽

風寒咳嗽

風寒咳嗽多以咳嗽痰稀,鼻塞流涕,頭疼,惡寒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為主症。治以宣肺散風寒。咳吐稀痰者當加燥濕化痰藥。顔正華教授常用杏蘇散加減。常用藥物:杏仁、蘇葉、生甘草、桔梗、前胡、枳殼、法半夏、橘紅、茯苓、生姜。

風熱咳嗽

風熱咳嗽多以咳痰黃稠,口渴咽痛,身熱,頭疼,惡風,有汗,舌苔薄黃,脈浮數為主症。治以散風熱,宣肺。顔正華教授常用桑菊飲加減。常用藥物:桑葉、杭菊花、連翹、薄荷、桔梗、杏仁、生甘草、蘆根;有痰者,常加前胡、瓜蒌皮、浙貝母;發熱較重者,常用銀翹散加減。

燥熱咳嗽

燥熱咳嗽以幹咳無痰,或痰如線粉,不易咳出,鼻燥咽幹,咳甚則胸痛,舌尖紅,苔薄黃,脈細數為主症。治以清肺潤燥。顔正華教授常用桑杏東加減。常用藥物:桑葉、豆豉、杏仁、浙貝母、栀子、沙參、梨皮。燥咳甚者加沙參、麥冬、天花粉;痰多者加浙貝母、瓜蒌。此外,也可以選用清燥救肺東加減。

外感久咳

顔正華教授臨證遇外感咳嗽纏綿不愈者每用止嗽散加減,屢見奇效。常用藥物:荊芥、桔梗、橘紅、紫菀、百部、白前。風寒外感者加蘇葉、防風;風熱外感者加金銀花、連翹、薄荷;久咳不止者加杏仁、大貝母、款冬花;痰多者加半夏、茯苓;肺熱者加桑白皮、黃芩、魚腥草;久咳氣虛者酌加黨參、白術;陰虛者酌加沙參、麥冬、五味子。

分型論治内傷咳嗽

痰濕蘊肺

痰濕蘊肺型以咳嗽痰多,痰白而稀,胸脘作悶,苔白厚,脈濡滑為主症。治以健脾燥濕,化痰止咳。顔正華教授常用二陳東加厚樸、杏仁治之。常用藥物:半夏、橘紅、茯苓、甘草、厚樸、杏仁。如兼外感風寒者,常用杏蘇散加減;如寒熱錯雜者,常用止嗽散加減;如痰濕化熱,痰火犯肺者,常用清氣化痰東加減。

肝火犯肺

肝火犯肺型以氣逆咳嗽,面紅喉幹,咳引脅痛,舌苔薄黃少津,脈弦數為主症。治以清肺,平肝,降火。顔正華教授常用瀉白散加減。常用藥物:桑白皮、地骨皮、生甘草、粳米。如痰中帶血,甚至咯血氣急,去粳米,加黛蛤散、黃芩、天花粉等。

肺氣虧虛

肺氣虧虛型以久咳,氣短,自汗,脈虛為主症。治以補肺氣,止咳喘。顔正華教授常用人參胡桃湯合四君子東加減。常用藥物:人參(或黨參)、胡桃肉、炒白術、茯苓、炙甘草、款冬花、百部、陳皮。如肺腎兩虛,久咳、氣短、乏力、自汗、腰膝酸軟者,用補肺東加減。常用藥物:人參、黃芪、熟地、五味子、炙桑白皮,氣陰兩虛者用生脈飲。

肺腎陰虛

肺腎陰虛型以咳嗽,咽喉幹燥或痛,手足煩熱,或痰中帶血,舌紅少苔,脈細數為主症。治以滋陰,潤肺,止咳。顔正華教授常用百合固金東加減。常用藥物:生地、熟地、麥冬、玄參、百合、生甘草、當歸、白芍、川貝母、桔梗等。

腎陽不足

腎陽不足型以咳嗽反複發作、痰涎清稀,頭暈心悸,畏寒肢冷,兼小便不利,舌苔白潤,脈沉滑為主症。治以溫陽散寒,化氣行水。顔正華教授常用腎氣丸合苓桂術甘東加減。常用藥物:茯苓、桂枝、白術、幹地黃、山藥、山茱萸、澤瀉、茯苓、丹皮、桂枝、附子等。

醫案舉隅

案一 李某,女,36歲。初診:2009年2月14日。

主訴:咳嗽1個月。

現病史:咳嗽1個月,痰多色白質黏,胸悶。平素喜食,食後易胃脹、反酸、打嗝,口腔有異味,口幹,大便偏幹,2日1行,小便正常,易急躁,易自汗。末次月經:2月12日,色黑,量可。舌尖紅,苔薄黃,脈弦細。

辨證:痰濕阻肺,肝胃失和。

治法:理氣化痰,和胃通腑。

方藥:荊芥穗6g,桔梗6g,陳皮10g,杏仁10g,大貝母10g,全瓜蒌30g,決明子30g,香附10g,神曲12g,生麥谷芽各12g,炒枳殼10g,佛手6g,益母草15g,7劑,水煎服,日1劑。

二診:2009年2月21日。藥後情緒改善,仍喜食,納多,咳嗽,胸悶氣短,痰多色灰黃,鼻塞涕黃,咽癢痛,左脅下壓痛,大便調,小便黃,舌尖紅,脈細滑。

方藥:荊芥穗6g,金銀花15g,黃芩10g,魚腥草(後下)30g,桔梗6g,生甘草5g,杏仁10g,大貝母10g,瓜蒌皮12g,陳皮10g,郁金12g,枳殼10g,款冬花10g,竹茹6g。14劑,水煎服,日1劑。

三診:2009年3月14日。咳嗽痰多,色白易咳,易怒,咽癢,大便時溏,舌尖紅苔薄白,脈細滑。

方藥:荊芥6g,魚腥草(後下)30g,桔梗6g,生甘草6g,款冬花10g,百部10g,白前10g,陳皮10g,茯苓30g,生薏苡仁30g,香附10g,益母草20g。14劑,水煎服,日1 劑。

四診:2009年3月28 日。咳嗽胸悶減輕,咽癢紅,二便調。末次月經:3月26日。舌紅苔薄白,脈細滑。上方去香附、益母草。待月經完,加大貝母10g,金銀花12g,連翹 10g。繼服10劑,諸症均釋。

按:本案患者平素喜食,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脾運失健,緻痰濕内生,上漬于肺,則咳嗽痰多。痰阻氣機,胃失和降,故見胃脹、反酸、打嗝、口腔有異味等。顔老抓住病機之關鍵,選用桔梗、陳皮、杏仁、大貝母、全瓜蒌以理氣化痰。加少許荊芥穗以疏散外邪。針對患者易急躁,又正值經期,故在方中加用佛手、香附、益母草以理氣活血調經。用神曲、生麥谷芽、炒枳殼以消食和胃,決明子一藥專為便幹而設。二診時患者仍咳嗽,但為黃痰,提示已化熱,且出現鼻塞涕黃,咽癢痛,故在一診處方的基礎上加用金銀花、黃芩、魚腥草、竹茹以疏散、清熱,加用款冬花以增強止咳化痰之力。随後在三診、四診中根據病情變化,靈活加減藥物,最終使疾病痊愈。

案二 邱某,女,31歲。初診:1998年7月19日。

主訴:咳嗽3個月餘,加劇1周。

現病史:3個月前感冒,反複發作,伴咳嗽。近日咳嗽加劇,胸悶痛,痰黃量多,牙龈腫痛,發熱,體溫37.5℃ ,微惡寒,口幹喜飲,納可,二便調,舌紅苔黃,脈細滑。胸部Χ線檢查示:肺紋理增粗。西醫診斷:支氣管炎。

辨證:風熱襲肺,痰熱内蘊。

治法:疏風清熱,化痰止咳。

方藥:荊芥6g,金銀花12g,連翹10g,杏仁10g,浙貝母10g,生甘草5g,百部10g,白前10g,郁金12g,魚腥草(後下)30g。4劑,水煎服,日1劑。

二診:1998年7月25日。服藥4劑後,咳嗽等諸症平息。效不更方,在前方的基礎上略施調整。

方藥:荊芥5g,金銀花12g,連翹10g,杏仁10g,浙貝母10g,桔梗5g,生甘草5g,陳皮6g,黃芩10g。7劑,水煎服,日1劑。

随訪知,繼服7劑,病痊愈,半年咳嗽未見複發。

按:顔正華教授認為,本案患者雖咳嗽3個月餘,然發熱、惡寒之症猶在,說明表邪尚未祛除,仍在肺衛作祟,故施以疏風清熱、化痰止咳之法,以止嗽散合銀翹散加減施治。方中百部為君,味苦,均入肺經,性溫而不熱,潤而不寒,對于新久咳嗽均可使用。桔梗味苦辛,善于開宣肺氣,白前味辛甘,長于降氣化痰;杏仁亦為降氣止咳之佳品。三者協同,宣降相成,為臣藥,以增強君藥止咳化痰之力。荊芥辛而微溫,疏風解表,以除在表之餘邪,為佐藥。甘草既有利咽止咳之功,又有調和諸藥之能,為佐使之品。顔正華教授詳知本案患者有牙龈腫痛、痰黃、舌紅、苔黃等熱象,故而施以金銀花、連翹、魚腥草、大貝母清熱化痰。縱觀三診處方,升降兼備,清散同施,于看似簡凡配伍之間,盡顯顔正華教授用藥之精妙。

案三 方某,女,56歲,初診:2008年8月8日。

主訴:咳嗽痰多20年。

現病史:咳嗽痰多20年。常年大便不成形,排便不暢,1日2~3次,現腰酸背痛,乏力,足跟痛,關節痛,腹脹,鼻幹,兩目幹澀,納可,眠可,易上火,舌下青紫,舌暗苔薄黃,脈弦滑。

辨證:痰濁阻肺,脾腎兩虛。

治法:止咳化痰,補脾益氣,強筋健骨。

方藥:杏仁10g,薏苡仁30g,大貝母10g,化橘紅10g,百部10g,白前10g,生甘草5g,炒枳殼10g,炒白術12g,茯苓30g,黃芩6g,枇杷葉(去毛)10g,桑枝10g,桑寄生15g,川斷15g。14劑,日1劑,水煎服。

二診:2008年10月18日。藥後諸症減輕,效不更方,繼服14劑。

三診:2008年12月6日。現大便成形,每日1次。仍有咳嗽,但痰量減少。于半個月前又感冒,咽紅,鼻幹,低熱,自汗出,舌暗紅,苔薄白。

方藥:金銀花12g,連翹10g,桔梗6g,生甘草5g,大貝母10g,化橘紅10g,百部10g,白前10g,制僵蠶10g,炒枳殼10g,炒白術12g,茯苓30g,黃芩6g,生薏苡仁30g,竹茹10g。7劑,水煎服,日1劑。

患者服藥後随訪,感冒痊愈,其他症狀亦明顯改善。

按:脾為肺之母,患者咳嗽痰多20年,肺病日久,累及母髒,出現乏力、大便不成形等脾虛之象,久病必窮及腎,腎主骨,則見腰酸背痛、足跟痛等症。

故本案辨為痰濁阻肺,脾腎兩虛。顔振華教授綜合病情全面考慮,選用了三組藥物:用杏仁、大貝母、化橘紅、百部、白前、生甘草、枇杷葉止咳化痰;用生甘草、炒枳殼、炒白術、茯苓、薏苡仁理氣健脾,其中茯苓、薏苡仁兼能利濕以減少痰濕的生成;用桑枝、桑寄生、川斷補腎強骨,通絡止痛。藥證相合,諸症減輕。二診時,針對感冒,用金銀花、連翹、制僵蠶以散風,解毒,如此随證靈活選藥,終使宿疾得以顯著改善。

【内容整理自:《中國中醫藥報》2020年10月16日第五版 作者:張冰 北京中醫藥大學國醫堂中醫院中醫科 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