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多方面保護“水中大熊貓” 中華鲟生态環境得到改善

作者:光明網

3月28日,在湖北宜昌20餘萬尾不同年齡梯隊的中華鲟被放歸長江。中華鲟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在地球上已經存在了1.4億年,被譽為“水中大熊貓”。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大陸持續開展中華鲟人工增殖放流,截至2023年已向長江放流中華鲟超過800萬尾。為了掌握放流後的中華鲟将會遊到哪裡去,更好評估放流效果,從業人員會在放流前給中華鲟裝上聲呐标記,沿江的檢測站點可以通過聲呐接收裝置,定位中華鲟的行蹤。根據記者掌握的最新情況,已經監測到有部分中華鲟抵達湖北枝江。

記者觀察:三路記者實地檢測長江水質

可能很多人會問,為什麼要放流中華鲟,其實一方面中華鲟目前野生資源呈下降态勢,是以放流人工繁殖的中華鲟,對于補充中華鲟自然物種有着重要意義。另外一方面,中華鲟也是檢驗長江生态系統健康狀況的重要标志之一。作為一種江海洄遊性魚類,這次放流的中華鲟要從宜昌出發,沿着長江一路向大海奔襲,水質不好,将會給中華鲟帶來滅頂之災,那麼,眼下長江的水質究竟如何,能不能讓中華鲟完成這段通向大海的千裡長江水道?為了掌握真實的情況,總台三路記者兵分多路,前往長江沿線的重慶、湖北宜昌、上海,按照标準采集了水樣并送往專業實驗室進行檢測。

總台記者 牟亮:我現在所在的位置,就是長江重慶涪陵段,這裡也是長江和烏江的交彙處。

總台央視記者古峻嶺:我現在是在長江的湖北宜昌段,雖然這裡剛下過雨,但是江心的水看起來很清澈。

總台記者盛瑾瑜:我現在是在上海吳淞口,這裡距離長江入海口隻有40公裡的距離。現在無人機采水器已經起飛,在距離岸堤200米處的采樣點,采集長江口的水體樣品。

多方面保護“水中大熊貓” 中華鲟生态環境得到改善

從江心采集到的水質樣本被送到多個實驗室進行檢測。檢測的項目包括:氨氮、高錳酸鹽指數、化學需氧量等,就是在實體、化學、生物學性質方面的不同名額來判斷水質情況。

多方面保護“水中大熊貓” 中華鲟生态環境得到改善

總台記者牟亮:剛才我們采集的水質樣本經過測試氨氮含量為0.09毫克/升,遠低于國家地表水二類水質0.5毫克/升的限值。按照要求,這裡監測站實驗室将負責長江、烏江及多條次級河流22個斷面的水質檢測工作,最近的一次完整水質檢測顯示長江、烏江主要斷面水質均達到國家地表水二類水質标準。

同時,這次在湖北宜昌和上海采集取樣的江水,經過各項檢測,最終結果顯示均已達到了國家地表水二類水質标準。

多方面保護“水中大熊貓” 中華鲟生态環境得到改善

長江水質的不斷提升,讓中華鲟的放流也有了更明顯的效果,記者在查閱放流中華鲟曆年放流的監測資料發現,在長江多個監測點,中華鲟的通過率逐年提升,平均入海率超過60%,最高達73%。

多方面保護“水中大熊貓” 中華鲟生态環境得到改善

這是長江幹流不同斷面位置的高錳酸鹽指數,從業人員告訴記者,高錳酸鹽就像一個超級吸塵器,專門吸附水裡的垃圾。經過多年治理,高錳酸鹽能吸附到的垃圾越來越少,這意味着長江水質在不斷變好。

多方面保護“水中大熊貓” 中華鲟生态環境得到改善

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資環處處長婁巍立:我們現在實施了長江十年禁漁,已經消除了捕撈的因素,同時我們也正在會同水利部門來開展水資源的生态排程,會同交通部門在一些重要的栖息地來準備實施限速限航等相關的措施,同時在整個長江流域我們布設了七百多個監測站位,來進一步地加強中華鲟的監測,來確定中華鲟的放流效果。

記者探訪:野化訓練提升中華鲟生存能力

為了讓中華鲟種群不斷增加,除了改善長江水質,增加放流數目,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這就是要訓練中華鲟,讓它們從人工飼養轉變為在自然環境中自食其力,這對中華鲟是一個巨大的考驗。究竟是如何訓練這些中華鲟的呢?在長江珍稀魚類保育中心記者找到了答案。

在長江珍稀魚類保育中心,記者看到一個上萬平方米的巨型廠房,這裡有上百個大小不一的水池,裡面養殖着從剛出生到成年各年齡段的中華鲟。

多方面保護“水中大熊貓” 中華鲟生态環境得到改善

總台央視記者古峻嶺:快看,這剛遊過去幾條2米多長的中華鲟,從業人員告訴我,它已經13歲了,剛剛成年。那麼在這裡上百個大大小小的池子,從業人員要對它們進行放流之前的野化訓練。因為以前人工養殖的時候,他們主要是喂一些魚食飼料,那麼在這裡,就要喂一些小魚小蝦,以此來鍛煉它們的捕食能力,更好地适應野外生活。

多方面保護“水中大熊貓” 中華鲟生态環境得到改善

為了讓大家更清晰地一睹中華鲟的真容,記者又來到了旁邊的一個展廳。

總台央視記者古峻嶺: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長江流域的一些鲟類的真實标本,像這個叫白鲟,我們可以看到它的前吻部又長又尖,這一定程度上也說明它的性格比較剛烈。那麼這個則是我們這次放流的主角,号稱“長江魚王”的中華鲟了。它的長度大概有3米多,而有記錄最長的甚至是超過了5米,它的體重也是達到600斤左右。目前大陸已經對中華鲟進行了近40年的增殖放流,那麼效果如何?我們又是如何去監測它們的呢?

多方面保護“水中大熊貓” 中華鲟生态環境得到改善

總台央視記者古峻嶺:每一條人工養殖的中華鲟在放流之前,我們都會通過注射器給它注射一個微型的晶片,這就是它的電子身份證。同時我們還會給它注射這種聲呐的标記,它在長江裡遊動的時候,聲呐标記會不間斷地發送出聲波被沿岸的接收器所捕獲,我們就會知道它遊經哪裡,它的深度如何。

多方面保護“水中大熊貓” 中華鲟生态環境得到改善

三峽集團生态工程中心進階工程師陳沛:我們可以通過标記的方法,我們可以系統地去梳理中華鲟從長江中的一個生活的運動軌迹,以及到它海洋中的一個分布的狀況,進而更加全面地去了解它整個的一個生活規律。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我們共同的願景。從政府到民間,從科研機構到普通公衆,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成為生态保護的參與者和推動者。我們還需加強科學研究、法治建設和宣傳教育,為大陸生态環境的持續改善而努力,共同繪制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總台央視記者 古峻嶺 牟亮 謝鵬 盛瑾瑜 聶啟星)

來源: 央視新聞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