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融媒·畫像丨種苗“夢工廠”的科研者,将農作物幼苗培養成“理想型”——“苗寶寶”保育員

作者:舜網

視訊加載中...

[x]

Player version

Player FPS

Video type

Video url

Video resolution

Video duration

人物速寫:從實驗室走出來的王希波,脫下白大褂,換上一身休閑裝,蹬上電動三輪車,來到了園區的智控培育大棚裡。他俯下身,拿起幾株幼苗對比着,觀察着細微的生長變化。農田裡的他,與剛才實驗室中的形象判若兩人。

融媒·畫像丨種苗“夢工廠”的科研者,将農作物幼苗培養成“理想型”——“苗寶寶”保育員

4月17日上午,在位于章丘區刁鎮街道的山東偉麗種苗有限公司内,技術員王希波正在實驗室裡與同僚們一起觀察剛剛嫁接完的一批西瓜種苗。一株株小苗整齊地碼在培育櫃裡,萌動着嫩芽。王希波通過裝置的觸屏,調整着小苗生長環境的溫度和濕度。

融媒·畫像丨種苗“夢工廠”的科研者,将農作物幼苗培養成“理想型”——“苗寶寶”保育員

登記完今天的生長資料後,王希波轉眼又來到了智控大棚。這裡,是一片種苗的海洋。這些最新培育出的新品種,将輸往全國各地,成為農民增收的動力引擎。

“彎道超車”攻克世界難題

如果你對育苗的認知還停留在田間地頭,那就錯了。在這裡,濟南日報記者看到了一個龐大的“植物夢工廠”。

融媒·畫像丨種苗“夢工廠”的科研者,将農作物幼苗培養成“理想型”——“苗寶寶”保育員

“以前都是農民自己育苗,全靠經驗摸索,成功率低不說,長勢也難以保證。”置身于一大片西瓜“苗寶寶”的海洋中,王希波拿起離自己最近的幾株觀察比對着。它們的形态、大小和長勢都非常接近。這些小苗,都是經過标準化培育、使用機器人完成嫁接的。

“目前,實作嫁接機器人的實際應用,我們是全球唯一。”王希波介紹,不僅美國和日本,全球多個國家一直在探索研發嫁接機器,雖然裝置早就做出來了,但一直沒有真正成功應用。原因是生命體的個體差異性,裝置嫁接難以讓砧木和接穗比對成功。“就像人有高低胖瘦,随機比對嫁接成功率自然不高。”

人工嫁接效率低,已經難以滿足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需要。面對這個“世界難題”,王希波和他的團隊并沒有放棄。一個想法的閃現,讓他們實作了“彎道超車”。

融媒·畫像丨種苗“夢工廠”的科研者,将農作物幼苗培養成“理想型”——“苗寶寶”保育員

“單方面幹永遠不行,僅琢磨裝置是不夠的,還要從苗子上花心思。”按照王希波的設想,如果能讓所有種苗“高矮胖瘦”一緻,嫁接的成功率不就高了嗎?

“這個設想能實作嗎?”

“當然能!”

“發動機”帶來的連鎖反應

在這個達2000平方米的智慧育苗室,記者果真看到了這些“高矮胖瘦”一緻的種苗。它們都是在标準化的選種和培育,統一的環境調控下長出來的。用農民的話說:“這裡棵棵都是壯苗子!”

批量化培育出的種苗達到了标準化,加上王希波和團隊探索出的“雙斷根嫁接法”,機器嫁接的成功率提高到了98%,效率也比人工高了5倍。所帶來的效應也是一連串的:種苗價格下降,農民成本降低,作物長勢更好,化肥農藥用量減少,産品品質更高。

融媒·畫像丨種苗“夢工廠”的科研者,将農作物幼苗培養成“理想型”——“苗寶寶”保育員

育苗是一個需要沉得住氣、耐得住寂寞的工作,一株幼苗的生長隻需要一季,但一個優良品種的培育,往往需要幾年。和許多農業科研工作者一樣,王希波遠離家人,在偏遠的鄉村紮根,坐在研究的“冷闆凳”上,常年的堅守隻為等待這一刻:為農民培育出更優質的種苗,助力農業高品質發展。

融媒·畫像丨種苗“夢工廠”的科研者,将農作物幼苗培養成“理想型”——“苗寶寶”保育員

在王希波看來,種苗是農業種植的“發動機”,育苗者的責任重大,因為一次控制失誤,就可能毀掉一棚的苗子;選種育苗做不好,就沒法跟老百姓交代:“很多農戶,是押上身家種植的。”

聽到這裡,也就不難體會王希波的壓力。每每想到肩上的擔子,他和團隊人員總會在研發上格外投入。

融媒·畫像丨種苗“夢工廠”的科研者,将農作物幼苗培養成“理想型”——“苗寶寶”保育員

互通有無的“偉麗模式”

“我理想中的現代農業,是環境智能可控,自動化解放人力,高速運轉效率高,産品優質标準化。”王希波所描繪的這一圖景中,科技是最重要的支撐,種苗是核心競争力,對新質生産力的需求尤為迫切。

在他看來,農業領域新質生産力是由科技和改革驅動的,他們在種苗培育上一直探索着擺脫原有粗放型的農業發展路徑。“以前評價一株苗僅僅看形态,現在除了形态大小,還要求沒有發生過病蟲害,沒有打過藥。隻有這樣的優質苗子,才能輸向農田。”

融媒·畫像丨種苗“夢工廠”的科研者,将農作物幼苗培養成“理想型”——“苗寶寶”保育員

農業領域新質生産力是勞動對象從正常品種向高産優質耐逆品種躍升的農業生産力質态。在這其中,關鍵的卡點就在像偉麗種苗這樣的創新企業中。為了讓種苗具有高效能、高品質、可持續特征,王希波與團隊在探索“數字種苗”,“農業生産的經驗難以複制,因為它是模糊的,需要把它精确化。”從每個生長階段的環境控制,到最終苗子的品質評價,他與團隊試圖将種苗培育的每個環節“數字化”,将好的經驗向行業内推廣複制。

融媒·畫像丨種苗“夢工廠”的科研者,将農作物幼苗培養成“理想型”——“苗寶寶”保育員

“農業發展還有着非常廣闊的空間,産業化的擴面提速靠的是行業内共同努力。”王希波從不吝啬于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他研發出的番茄雙幹育苗等技術屬國内頂尖,每一項都是從無到有的艱難攻堅。每當新技術問世,他都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國内同行。“農業就是這樣,大家互通有無,發展起來才更快。”

如今,在科研團隊的不懈努力下,一個個新技術彙集而成的“偉麗模式”,已經複制到全國多個省份,為當地農業發展注入新動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