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韓美林夫人周建萍:打開美食這道“任意門”

作者:國際線上

美好生活,不需要等到哪一天。

美好生活,是一分一秒的每一天。

2022年,周建萍撰寫的《美·好生活》出版。珍馐美味,口舌生香,一席色香味俱佳的“韓家菜”,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藝術诠釋。以“韓家菜”為代表的藝術生活方式,正是韓美林周建萍夫婦一直倡導的生活理念。

現将《美·好生活》『春』季篇連載于此,以飨讀者。

韓美林夫人周建萍:打開美食這道“任意門”

書名: 《美·好生活》

作者: 周建萍

出版: 華文出版社

時間: 2022年

韓美林夫人周建萍:打開美食這道“任意門”
韓美林夫人周建萍:打開美食這道“任意門”

打開美食這道

“任意門”

往往,“睹物思人”之類的詞會令人想起一段段過往,菜亦是如此。

人生中,總有那麼一兩道菜,那種熟悉的味道,能瞬間召喚出自己腦海中的那個人,那段歲月,那個地方……

美林兩歲時父親因病去世,當時哥哥才四歲,弟弟則是個遺腹子。奶奶和媽媽兩位偉大的女性含辛茹苦地将他們兄弟仨養大。因美林從小酷愛藝術,母親為了培養美林,同時也為了減少家裡的開支,便早早地将哥哥送到部隊,而弟弟則考上了航空學校。後來,哥哥從部隊轉業到了上海松江博物館當書記,弟弟配置設定到了河北保定的飛機制造廠做技術員。奶奶和母親相繼去世後,兄弟三人雖然天各一方,但心裡時時牽挂着彼此。

韓美林夫人周建萍:打開美食這道“任意門”

哥哥知道美林喜歡吃上海楓泾丁蹄,這是上海楓泾的傳統名菜,選用豬後蹄為主料,佐以紹興酒、冰糖、桂皮、丁香等輔料烹制而成。這道菜有冷吃“勁道”、熱變“糯”的獨特口感,符合美林“非冷即熱”的愛好。是以,家裡隻要收到楓泾丁蹄,便知道是哥哥送來的溫暖。哥哥過世後,大嫂依然延續着哥哥的使命,每年,我們都會吃到美味的楓泾丁蹄。

而在河北的弟弟,知道二哥喜歡吃香椿,每到香椿發芽時,弟弟便開始等待,然後從河北坐長途汽車送來頭茬香椿。哪怕弟弟後來也離開了我們,每到春天,我們家仍然會做香椿豆腐,用味蕾來“睹物思人”。

韓美林夫人周建萍:打開美食這道“任意門”

這道魚子香椿豆腐,魚子的部分,展現了淩大廚的創新精神。中國菜講究色、香、味俱全,香椿和豆腐加在一起似乎少了些點睛之筆。于是,我們想到了在法國和意大利時品嘗到的各類、各色魚子醬,有紅的、黑的、綠的。回來以後,淩大廚就創造了“魚子香椿豆腐”。把白色、嫩綠的香椿豆腐塑造成漂亮的幾何形狀,上面平鋪一層彩色的魚子,像極了美林設計的民間彩印畫布的紋樣。香椿的“香”、豆腐的“嫩”和魚子的“鮮”重新組合,便成為一道完美的菜肴。這道菜,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一道創新菜;對于外國人來說,更是如此。魚子跟豆腐的奇妙結合,再加上香椿,可以說是中西合璧的典範,不仔細看還以為是一道慕斯甜品呢。

每到開春時節,餐桌上的這道菜,以及口中的這個味道,如同組成了一道“任意門”。打開,猶如見到了門那邊朝你微笑的那個人……

韓美林夫人周建萍:打開美食這道“任意門”

含苞待放

質樸的味道

其實就“含苞待放”這個菜的外形而言,不能算是一道韓家“原創”的菜。這道菜應該是“韓美林藝術大篷車”在南方采風途中品嘗到的,回家後覺得不錯便效仿着做了。沒想到竟還頗受北方人歡迎,大家還給它起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含苞待放。

韓美林夫人周建萍:打開美食這道“任意門”

這道菜食材的選擇和烹饪手法均平淡無奇卻很受歡迎,頗有點兒“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意思。

含苞待放是素食主義者的知音,裡邊的餡兒是由冬筍、豆腐和綠色的時令蔬菜炒制而成,外面則用豆腐皮包起來,就連束口用的綠色“絲帶”,也都是就地取材—各種綠色的菜葉或菜莖,可以說,相當環保。

整道菜用料細膩、樸素,無須大炒、猛煎,在白、綠兩色的淡雅之間一口咬下去,其内容和味道撞擊着味蕾,令人欲罷不能。兩口便能吃完一個,不知不覺中,就從這道菜裡悟出了點兒“道”。

韓美林夫人周建萍:打開美食這道“任意門”

所謂“大道至簡”“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不就是這個理兒嘛。豐富的内容和含蓄的外表,“綻放”的瞬間才“頓悟”出點兒意境。

美林此生還創作了無數佛教題材的作品,中國燦爛輝煌的佛教藝術給了他無盡的靈感。他也是以結了很多佛緣。2009年和2020年美林兩次大手術之時,廣濟寺衆僧都一早便給他誦經。索嘉活佛曾經給他撫頂,輕輕一摁,前額就出現了四個手印,至今還在他腦門上留下印記。美林到東陵寺随手一拍,天空就出現一朵酷似觀音的雲。去泰國辦展拜見僧王時,也受到最高禮遇,僧王竟把自己從師傅那兒繼承來的法杖和刻佛牌的筆送給美林。這樣的“佛緣”還有很多,更讓美林對佛教文化充滿了至誠、至敬之心。

正是因為廣交佛緣,僧人們來家吃飯的時候,我們必須報以極大的尊重。于是廚師便學會了一些特别的齋菜,這道“含苞待放”是其中之一。

韓美林夫人周建萍:打開美食這道“任意門”

美林不僅尊重佛門弟子,也尊重其他宗教習俗。銀川韓美林藝術館有很多回族員工,信奉伊斯蘭教,每當遇到銀川館員工來北京館實習等,哪怕隻有一位員工是回民,家裡招待他們的時候,美林都要親自去廚房叮囑,甚至要求家裡将鍋碗瓢盆都換成新的。當然,館裡的食堂也謝絕豬肉,全館人享受與銀川館同仁一樣的待遇。

美林說,“含苞待放”這個名字起得挺好:包的是質樸的情意,綻放的是有滋有味的美好生活。這道含蓄的令人驚豔的菜包含着美林對藝術、對生活的執着。

韓美林夫人周建萍:打開美食這道“任意門”

一口素燒鵝

一口酒的回憶

素燒鵝,和鵝肉無關。

鵝肉固然好吃,但在我小時候,隻有過年,才能嘗到這等美味。

我小時候最愛吃的菜,便是爺爺奶奶給我做的素燒鵝。我曾經一度天真地以為,那是曬幹的鵝肉。清鮮素味,營養豐富,是南方寺廟傳出的一道菜;色澤黃亮、鮮甜香軟,因其形似燒鵝,故叫素燒鵝。

韓美林夫人周建萍:打開美食這道“任意門”

奶奶制作素燒鵝一定要用富春江一帶盛産的豆腐皮,将一大張曬幹的豆腐皮平鋪在桌上,撕下四周比較硬的邊筋,将之卷紮起來當作小刷子。一碗醬油,一碗白糖,用這種特制的小刷子蘸着,在豆腐皮上一層醬油,一層白糖,反複刷勻。這裡說的小刷子切不可換成普通刷子,必須要用這豆腐皮的硬邊,具體原因我至今不清楚,隻知道爺爺奶奶每次都會再三強調這一點。刷好料,在浸潤湯汁後已經變軟的豆腐皮的三分之一處,放上邊筋,然後卷包起來下鍋,薄油慢煎,直到豆皮成型、微黃。再起蒸鍋,擺好大盤,豆皮卷上汽大火蒸。最後,出鍋晾涼後,橫刀切成小塊,便是這美味的素燒鵝了。看似簡單的豆腐皮卷,實際做起來工序相當複雜。而味道的純正似乎也隻有“千刷百蒸”後方能得法。

韓美林夫人周建萍:打開美食這道“任意門”

每當吃到這素燒鵝,童年時期的情境又出現在我眼前:晚飯時,家人圍坐在院裡小矮桌前,爺爺抱着我,用筷子頭蘸蘸紹興老酒喂到我嘴邊,頓感辛辣的我,瞬間五官緊鎖,立馬抓起一塊素燒鵝,大口嚼着,然後眉宇就舒展了。此時爺爺奶奶總能被我逗笑,我也跟着咯咯笑。

韓美林夫人周建萍:打開美食這道“任意門”

一塊素燒鵝一口酒,簡單的食物卻存着如夏日星空般璀璨的回憶,縱然記憶已經久遠,那嘴裡的回甘卻始終留在心底。多少年我也沒能學會像奶奶那樣做出道地、用心的素燒鵝,但是隻要這“一口素燒鵝一口酒”的記憶不散,我的家鄉就還在那個叫紹興的地方。

韓美林夫人周建萍:打開美食這道“任意門”

神奇的

“糖衣炮彈”

美林與我都是追求極緻的人,做什麼事都力求完美,對美食亦是如此。

論起韓家菜對“美”的追求,這道“糖衣炮彈”必然榜上有名。

韓美林夫人周建萍:打開美食這道“任意門”

美林的藝術一直在不斷創新,從他的作品中可以體會到其藝術的多樣性,就像馮骥才說的,“美林一天都不願重複自己,每一天都在創新,每一天都在翻新,每一天都在重新整理自己”。正所謂近朱者赤,美林對待藝術的态度也同樣感染着身邊的其他人。

一日,我帶淩祥去工廠中的房間送下午茶,看到美林帶領着學生們正對着一堆廢鐵忙得不可開交。仔細觀察後我們才發現其中的神奇之處,廢棄的鐵料在美林的手上居然化為一件件質感、節奏感都極強的雕塑作品,真是令人歎為觀止。回來的路上,我與淩祥聊到餐桌上的藝術,或許可以嘗試将美林的藝術與美食相結合,讓菜品在真正意義上變得色香味俱全。經過我們讨論,淩祥多番嘗試,“糖藝”被完美地融入我們家的菜肴當中。

韓美林夫人周建萍:打開美食這道“任意門”

“糖藝”是中國傳統手藝,用麥芽糖可以做出許多華麗的造型,在廟會或集市的大街小巷中,手藝人們能用糖做出形态各異的糖人。那麼如何才能以麥芽糖為原材料做出足以和美林的雕塑作品媲美的造型呢?拔絲菜無疑是最好的選擇。通過拔絲的手法,力求做出更接近韓老師藝術的造型,這是一個挑戰。經過反複摸索與練習,“糖衣炮彈”終于成功。

作為最美的韓家菜之一,我提議去歐洲巡展時帶上這道“糖衣炮彈”。淩祥一聽要将這道菜帶出國門,又花了好多工夫深入研究。

韓美林夫人周建萍:打開美食這道“任意門”

淩祥與伯爵夫人

淩祥認為,食材不能局限在傳統的拔絲地瓜與拔絲山藥中。在精心挑選并反複嘗試之後,他将老北京的傳統小吃糖葫蘆與這道菜完美結合。記得我們在租賃來的意大利伯爵府宴請房東伯爵夫人時,伯爵夫人吃了贊不絕口,直言道:“中國的文化神奇,中國韓美林的藝術神奇,中國功夫神奇,連美食都這麼神奇!你們是怎麼用糖做出來像雕塑一樣的藝術品,并且還能這麼美味的?”

我故作神秘地回答:“噓!Secret!”

韓美林夫人周建萍:打開美食這道“任意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