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确是魯迅所說?專家坦言:魯迅說得很對

作者:蜀山史道

前言

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承載着千年的文明與智慧,但近年來,有人聲稱“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一言論究竟是誰說的呢?有專家坦言,這确實是魯迅所說的。

這一話題引發了廣泛的争議,因為漢字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舉足輕重。魯迅的這番警示又有何深意?究竟是什麼原因導緻了他做出如此言論?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确是魯迅所說?專家坦言:魯迅說得很對

漢字簡化的呼聲

1936年,著名作家魯迅在一次采訪中說出了一番令人震驚的言論:"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位曾被譽為"民族的靈魂"的文化巨擘,竟然公開質疑了漢字的存在價值,這在當時卻是一個重磅炸彈。

要了解魯迅的這一觀點,我們必須回溯到那個動蕩的年代。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國正處于一片黑暗之中。由于清朝統治者的腐朽無能,加之列強的入侵掠奪,國家一片凋零,人民水深火熱。在這樣的背景下,魯迅等有識之士開始反思造成國家落後的根源。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确是魯迅所說?專家坦言:魯迅說得很對

教育落後是禍根之一。當時全國文盲率高達90%,絕大多數人連最基本的讀寫能力都沒有,自然無法接受新的思想文化。而造成這一狀況的罪魁禍首,正是漢字的複雜性。

漢字的筆畫繁瑣,部首結構錯綜複雜,就連魯迅這樣的文化精英,也自嘲"要學會所有的字要花上好多年"。可想而知,對于底層百姓來說,漢字學習是一個多麼艱巨的挑戰。

這種教育落後的現狀,成為了阻礙國家進步的重要因素。魯迅深深意識到,隻有通過改革文字,才能真正推動思想解放和文化進步,進而拯救這個瀕臨崩潰的國家。于是,他毅然提出了"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觀點,引發了軒然大波。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确是魯迅所說?專家坦言:魯迅說得很對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面對國家的危機,一批有識之士開始了新文化運動,他們呼籲用白話文取代文言文,用拉丁字母取代漢字,以推動思想解放和文化進步。

魯迅就是這場運動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作為一個曾在日本留學的醫生,他原本是想用自己的醫術來救死扶傷的。然而,在親身體會到國家的腐朽和人民的痛苦後,他意識到單單醫治身體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喚醒國人的思想和靈魂。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确是魯迅所說?專家坦言:魯迅說得很對

于是,魯迅毅然放棄了醫生的職業,轉而投身于文學創作。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用犀利的筆觸揭露了舊社會的黑暗,喚起了人們對新生活的向往。

正是在這種救亡圖存的使命感驅使下,魯迅提出了"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主張。他希望通過廢除漢字這一根深蒂固的障礙,來推動思想解放和文化進步,進而拯救這個瀕臨崩潰的國度。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确是魯迅所說?專家坦言:魯迅說得很對

魯迅的呼籲很快在文化界引起強烈反響。一批志同道合的學者如陳獨秀、胡适等,也紛紛表态支援白話文運動。作為《新青年》雜志的主編,陳獨秀多次邀請魯迅為雜志投稿。

他的文案編輯錢玄同更是整日纏着魯迅,希望能推動他創作白話文作品。在這種氛圍的感染下,魯迅很快創作出了開創性的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這部作品一經問世,便掀起了軒然大波,成為白話文運動的重要标志。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确是魯迅所說?專家坦言:魯迅說得很對

胡适是另一位白話文的狂熱支援者。他多次與魯迅交流,希望能借助魯迅的力量,讓白話文在文壇占據一席之地。《狂人日記》的創作過程,堪稱一段佳話。當魯迅答應陳獨秀的約稿邀請後,便孤身一人潛心創作,與世隔絕十幾天。

期間,無數文人學者前來拜訪,希望一窺魯迅的新作風采。他們中不乏胡适這樣的大家,可見對于這部作品的期待有多麼巨大。終于,在萬衆矚目之下,《狂人日記》如期付梓。開篇的一句"我真是太瘋癫了",便引發了與會者的熱烈讨論和掌聲。這部作品的問世,是中國白話文小說發展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确是魯迅所說?專家坦言:魯迅說得很對

漢字存廢之争

《狂人日記》的出版,無疑是推動了白話文運動的發展。然而,對于漢字的存廢問題,争論卻愈演愈烈。一方面,魯迅、胡适等人堅持主張廢除漢字,認為這是實作文化進步的必由之路。他們認為,漢字的繁瑣複雜,嚴重阻礙了知識的傳播,是造成國家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學者持保守态度,堅持維護漢字的地位。他們認為,漢字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幾千年文化傳承的載體,如果輕易抛棄,将是文化的重大損失。兩種觀點在當時的文化界激烈碰撞,雙方各執一詞,你來我往,争論不休。這場争論,也被後人稱為"文字革命"。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确是魯迅所說?專家坦言:魯迅說得很對

在這場争論中,魯迅等人雖然未能如願以償,将漢字徹底廢除,但他們的呼聲也并非全無作用。為了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尋求平衡,當局最終決定對漢字進行簡化改革。

1935年,第一批台灣字正式對外公布,标志着簡體字的誕生。這一改革,是對魯迅等人主張的一種折中。雖然沒有徹底廢除漢字,但通過簡化,大大降低了漢字的學習難度,為文化傳播掃清了障礙。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确是魯迅所說?專家坦言:魯迅說得很對

結語

縱觀這段曆史,我們不難發現,魯迅等人提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主張,其出發點是好的,是希望通過革新文字來推動國家的進步。隻是他們的做法過于激進,未能真正估及到漢字對中華文化的重要意義。

好在,最終通過台灣字的出現,實作了傳統與現代的平衡。漢字的精華得以保留,同時也為文化傳播掃清了障礙。這種結果,或許就是魯迅等人當年的終極期望。

然而,今天的中國已經實作了現代化,人民的文化素質也有了極大提高。漢字雖然曾一度被質疑,但它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符号,必将随着國家的發展而綻放新的光彩。我們應該銘記曆史,珍惜眼下,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