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渾濁、發黴、還卡嗓子,一塊“普通”的老白茶餅,藏着多少存在某種問題或陰謀?

作者:小陳茶事
渾濁、發黴、還卡嗓子,一塊“普通”的老白茶餅,藏着多少存在某種問題或陰謀?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号: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早幾年回答過一個問題。

“白茶餅是買松壓好,還是緊壓好?”

聞言,思忖片刻,别走兩極化。

壓太松,或者壓得太緊、太死、太硬,都不是好事。

壓餅過緊,整體堅硬如石的白茶餅。

不僅撬茶費勁,容易撬出滿桌碎茶碎屑,泡茶時也很難順利泡開、泡散。

渾濁、發黴、還卡嗓子,一塊“普通”的老白茶餅,藏着多少存在某種問題或陰謀?

同時,壓餅太緊的茶,意味着壓餅期間操作不當。

不是下壓時間太長,就是溫度與力度控制失誤,會造成嚴重的茶味損毀,品質不佳。

然而,在硬币的另一面,壓餅狀态松松垮垮的白茶餅,也不是什麼好事。

壓餅太松,意味着一次壓餅不成型,容易散架,需要二次返工。

在茶味特點上,也不具備正常白茶餅的甘醇、成熟風韻。

是以,看待白茶餅,建議站在中庸立場。

不松不緊、松緊适中,才是一塊好餅。

渾濁、發黴、還卡嗓子,一塊“普通”的老白茶餅,藏着多少存在某種問題或陰謀?

《2》

這些年在鑒定問題白茶餅時,碰到“鐵餅”的機率更高。

掂起來硬邦邦的,撬茶時茶刀壓根伸不進去的,整體形如鉛球鐵餅的茶餅素材。

包括小餅大餅在内,各式魑魅魍魉, 在鑒茶期間都有打過交道。

唯獨松壓餅的素材,比較少。

除了早年間,有位廣東茶友給我們發來一張“蓬餅白牡丹”外,過去5、6年來一直沒有親眼目睹過。

直到前陣子,身邊有朋友給我們分享了一盒茶。

外盒上寫着,松壓工藝白茶餅。

用料顯示是2019高山二級白牡丹。

渾濁、發黴、還卡嗓子,一塊“普通”的老白茶餅,藏着多少存在某種問題或陰謀?

朋友直言,這是他見過工藝最爛的白茶,是材料商送給他的,感覺沒法喝,送給你們當素材,看能不能分析出哪些問題。

聞言,欣然收下。

有醜,才能襯出美。

有黑,才能顯出白。

選茶挑茶也如此,優質茶與劣質茶擺在一塊,高下立見。

上午,剛拆了一批新到的景德鎮瓷器。

回到茶桌上,想起朋友送來的那一盒2019松壓工藝二級白牡丹,于是理了理心情,燒水試茶。

渾濁、發黴、還卡嗓子,一塊“普通”的老白茶餅,藏着多少存在某種問題或陰謀?

《3》

拆開包裝後,一包接一包類似豆腐塊的老茶餅,整齊裝在密封袋内。

從中摸出一包,撕開袋口。

倒出在桌面後,裡面還有一層大小配套的白棉紙。

展開餅紙,才正式露出那塊“豆腐餅”的廬山真面目。

有了朋友那番話作為心理鋪墊,看到那塊餅略顯黑褐暗黃的葉片外觀時,心底并沒有太吃驚。

很正常嘛,這就是做舊茶常見色号,有渥堆做舊嫌疑。

哪怕主觀上沒有做舊,但這塊茶在當初加工時,也被嚴重悶堆、渥堆到了。

不然從2019年存到今年,短短5年陳的時光,不至于讓白茶的葉片從綠直接轉黑變褐!

粗看兩眼幹茶後,放下那塊形如豆腐的松壓小餅。

接着拿起手機,拉大倍數,拍下這款茶的實拍特寫。

無意間瞥了一眼,又有了意外發現。

渾濁、發黴、還卡嗓子,一塊“普通”的老白茶餅,藏着多少存在某種問題或陰謀?

哎呀,這塊茶的形象工程太差了!

因為在茶餅的正面,赫然是一根細細的白絲線。

見狀,很難不讓人質疑這塊茶的衛生問題。

之前在茶桌上和朋友閑聊過,喝茶之前要多看幾眼幹茶。

通過簡單的“看”,能避開不少糟心事。

不然,當你将一款茶泡開喝到最後,無意間發現葉底裡藏着頭發絲、棉繩、小蟲子等雜物。

這畫面光是想想就覺得可怕,簡直不要太膈應人。

看到那根細絲線,心底已經沒有了試茶心情。

再接下來,也不打算充當小白鼠,強忍心裡不适去喝茶。

但出于好奇,還是進一步泡了一遍,打算一探究竟。

渾濁、發黴、還卡嗓子,一塊“普通”的老白茶餅,藏着多少存在某種問題或陰謀?

《4》

這塊方方正正的“豆腐塊”,淨重顯示為5克。

于是,沒有稱茶。

直接将其放入白瓷蓋碗。

拈起茶餅的那一瞬,心底後知後覺,它好輕啊。

像一團棉花,内部擁有“空氣感”。

看起來雖然蓬松,實際重量卻不重。

投茶後,往蓋碗内注入沸水。

按往常的注水習慣,對準蓋碗内的幹茶後,兜頭将沸水澆下。

但由于“松壓”特性,那塊餅随着水流,輕輕旋轉,閃躲了部分熱水直接沖擊。

注水結束後,整餅茶浮起在水面。

有四分之一,還沒沾到水,保持幹燥狀。

過了十來秒,那塊松壓豆腐餅,依舊沒有沉入蓋碗底部。

湯色看着也偏淺,是淡黃色。

于是隻好人為加快進度,拿起蓋子,往湯面摁壓。

想看一下,這塊茶泡開之後,葉底會是什麼樣。

渾濁、發黴、還卡嗓子,一塊“普通”的老白茶餅,藏着多少存在某種問題或陰謀?

幾番摁壓,那塊松垮的餅,在水裡撲騰幾下後就逐漸散架。

整塊茶泡開後,能一清二楚看出内部用料。

所謂的“二級白牡丹”身份,得加一個大大的問号。

因為有些茶梗實在太粗,同時還有大量寬葉。

勉勉強強,隻能算是普通春壽眉。

正當感慨于,這又是一例用壽眉假冒白牡丹的經典案例時。

無意間撥開浮在湯面的茶葉,看到茶湯的那一瞬,倒吸了一口冷氣。

這,這也太可怕了!

為什麼茶湯這麼渾濁?附着在白瓷蓋碗内壁的,有許多黑色細碎污點。

這是灰塵?還是從這餅茶身上剝落出來的碎屑物?亦或者其它?

一時間,已經沒有心情去探究。

也直到這裡,也終于明白了朋友的那番評語——這是他見過最爛的白茶。

說實話,這也是我們在試茶史上的最大滑鐵盧,以前還真沒碰過湯色這麼渾濁的“老白茶”!

肉眼看去,就倒足胃口,完全沒有勇氣喝下去。

渾濁、發黴、還卡嗓子,一塊“普通”的老白茶餅,藏着多少存在某種問題或陰謀?

《5》

想到這,再一次想到一衆茶客關心的洗茶話題。

其實,好茶沒必要洗,劣質茶也沒有洗的價值。

因為這樣的茶,哪怕洗茶好幾遍,将“濁湯”洗成“清湯”,惡劣本質依舊不變,照樣不能喝。

悶泡一番後,倒出茶湯。

将茶水倒進透明玻璃公道杯後,打算進一步細辨。

但底下搭配的茶盤,是深色的。

為了便于觀察對比,特意找了張白紙作背景(這招建議大家參考,是觀湯色的利器)。

将公道杯擺上後,垂直視角拍一張,平視視角也拍一張。

橫看、豎看,茶湯都渾得可怕。

湯色昏黃,茶水不清透,雜質與髒污肉眼可見。

好似霧霾天的天空,怎麼看都是灰蒙蒙的。

渾濁、發黴、還卡嗓子,一塊“普通”的老白茶餅,藏着多少存在某種問題或陰謀?

《6》

看過茶湯,再來看葉底。

真可謂一個比一個糟。

乍一看,葉底除了葉片偏暗外,沒有達到“爛菜葉”的地步。

摸了摸泡開的葉片,還算有幾分柔嫩感,不全是粗老葉。

但從中發散出來的氣息,實在難聞。

5分倉味、3分渥堆味、2分黴悶味。

趁熱聞,一團臭味湧出的那一瞬,聞着都有些刺鼻。

但放涼後,情況也沒有好到哪裡去。

那股又悶又臭的倉味與悶味,說明這款茶早已變質。

并且,是嚴重變質。

這樣的茶除了分享出來充當反面素材,提醒一衆茶友外。

它的飲用價值為零,哪怕不懼它的“不幹不淨”,喝下後對身體也沒好處!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