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聯盟

未來重點發力海外市場,易咖智車計劃2025年實作自我造血

作者:钛媒體APP
未來重點發力海外市場,易咖智車計劃2025年實作自我造血

圖檔來源:易咖智車官方提供

自動駕駛将會先在低速限定場景内落地,這是行業裡早就已經存在的觀點。但是,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裡,不管是碼頭、礦山、環衛、巡邏還是園區,無人駕駛商業化的水花似乎并沒有預期中的大。

落差之是以會存在,以物流快遞行業為例,對于客戶來說,真正的問題并不僅僅是引入先進的技術或産品,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将這些技術或産品融入到現有的工作環境和流程中,提高整體效率和降低成本。

不過,易咖智車CEO舒亮最近感受到了變化,他認為,無人配送場景已經“無限接近規模化鋪車了”。

為什麼會做出這個判斷?3月1日,《快遞市場管理辦法》正式實施。其中提到,快遞員需要在征得使用者同意的情況下才能将快遞放櫃或者驿站。“這就要求快遞員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解決與C端使用者溝通交流,無人車則成為幫助他們解決配送過程的最好解決方案,而且目前普通的快遞網點老闆已經願意花3000-5000的租金去嘗試無人車了。”舒亮說道。

當然,他看到機會的并不隻是無人配送這一個場景,無人清掃、無人巡邏車、網格化資訊采集車、移動補電無人車,在他看來,這些服務型無人車行業都有機會“走出一波行情”。

在這樣的判斷下,最近易咖智車推出了面向環衛、物流、安防三大場景的多款産品。據官方給出的數字,目前易咖智車在全國多個試點城市已有上千台車在運作。

服務型無人車如何降本提效?

與Robotaxi不同,服務型無人車的本質是生産工具。

生産工具與出行工具的不同就在于,從技術上來說,封閉場景下線路單一,服務型無人車的使用者體驗不用像乘用車那麼複雜,對算法的要求相對較低,也更有利于量産。另外一方面,除了技術成熟度之外,投資成本和投資回報也是服務型無人車落地的關鍵因素。

換言之,相對于之前的有人駕駛,服務型無人車必須能夠減少成本或者增加收益。是以,如何讓客戶降低使用成本,提高使用效率,至關重要。

一種途徑是從技術和設計兩個層面實作降本。易咖智車分享了自己的降本方式就是:子產品化和批量化。子產品化制造就意味着開發子產品可以在不同場景、不同車型中複用,進而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而批量化的成本遠低于僅生産一款車的廠家。

為此,易咖智車提出了一套可在不同場景産品平台中遷移、适配和拓展的技術核心“行者架構”。

與傳統主機廠依賴龐大供應鍊生态、對工藝流程依賴度高且串行開發的造車邏輯迥然不同,憑借“行者架構”,客戶可以用“積木式”的開發模式實作場景應用、總成配置及部件的快速切換。

“末端無人小車的應用場景很碎片、很細化。‘積木式’技術路線非常适用于末端無人小車不同場景的路線,可達到快速疊代、快速開發新産品、快速實作功能,進而快速滿足不同客戶在不同場景的需求。”易咖智車聯合創始人李飛表示。

據李飛介紹,“行者架構”可将全新産品開發周期縮短至4個月以内,定制款産品開發周期縮短到8周以内,2周完成新的軟體功能疊代。不僅如此,易咖智車開發了末端場景無人車底盤OS(作業系統)。

另一種途徑則是提高無人車的出勤率。

出勤率一直是客戶關心的核心名額。李飛解釋說,“比如做配送的,今天本來能送1000單,因為無人配送車壞了,今天這1000單沒送,損失怎麼算?車輛是可維修性産品,但可維修産品一定會有問題,比如刹車片磨損了要換是件很正常的事情,但客戶不會理會這些問題,他覺得如果開發的無人配送車壞了就要維修,他就猶豫拖着不願意采購。”

為此,易咖智車基于"行者架構"自主研發了一個能量套件,從能量供給形式、補能形式、自主精細化診斷與備援等多方面提升車輛出勤率。

另外,還基于"行者架構"自主研發的網聯資料平台,從業人員可根據車輛診斷結果以及車輛位置直接排程附近運維站點,并可帶上配件去到故障車現場進行更換或維修,做到4小時閉單能力,減少因故障導緻的車輛停運,提升出勤率。

未來重點發力海外市場,2025年實作自我造血

“我們的願景是成為全球領先的無人駕駛裝備提供商”,舒亮特意強調說,“‘裝備提供商’就意味着不做算法、不做營運,核心做好車輛的全線控,做好技術中台,研發通用基礎子產品。”

從整個服務型無人車的的結構上看,分底盤、上裝作業單元,自動駕駛算法三個方面。底盤提供的是移動能力,上裝作業單元提供作業能力,自動駕駛算法提供的是決策能力。

事實上,回顧看末端自動駕駛裝置發展曆史,從自動駕駛誕生以來,算法最為行業所重視,尤其是早期階段,行業更是以算法導向。

易咖智車成立于2018年底,當時整個行業的焦點仍然是算法,易咖智車以硬體切入,明确表示不做無人駕駛算法,舒亮坦言,“公司最開始其實不被大多數人看好。”

但随着自動駕駛行業的重點向工程化落地轉移,自動駕駛要能夠解決産品可複制的問題才行。人們逐漸發現,面向末端場景的算法已經有較多積累,反而車和硬體成為制約大規模落地的一個核心因素。

從工程化的角度看,線控底盤成本占比超過50%,并且底盤是作業單元的運載載體、是智駕系統的運作載體,運作速度與作業效率是營運效率的主要因素。

在硬體逐漸重要的同時,與乘用車和商用車等相對成熟的車型相比,服務型無人車是近幾年誕生的一個全新物種,在産品開發、設計邏輯、以及對供應商的标準和要求方面,都與現有汽車産品存在較大差異。

比如,末端無人車需要更多的控制服務子產品、更高的線控精度、更低的響應延遲等。相應的,線控底盤供應商需要根據營運商、算法公司等提出的品控要求,以及實際營運中産生的問題進行持續優化與疊代。

是以,這也給專注于這條賽道的公司提供了一個創新和成長的機會。從2018年底成立至今,易咖智車累計獲得了4家财務投資者及2家産業投資者的股權投資。

隻是,自動駕駛發展至今,大家的期待,已經不是技術層面,而是落地成績、商業成就、商業價值。是以,易咖智車也給自己定下了一個目标:2025年實作自我造血。

為了盡快完成這一目标,易咖智車表示,未來還會重點做海外市場,而且易咖智車預判未來海外市場會占到一半以上的銷售額。據介紹,目前易咖智車的無人清掃車和巡邏車産品已出口至中東、香港、南韓。

根據新戰略低速無人駕駛産業研究所不完全統計,2023年整車/場景解決方案企業融資,63家企業融資73起,披露的融資總額超114億元,以無人配送、無人環衛、自動駕駛卡車、無人礦區、巡邏/巡檢5大賽道布局最熱。其中無人配送領域,包括末端配送車、快遞物流車、送餐機器人等産品研發為主的企業融資融資筆數最多,近15起占比近20%。

在資本和客戶需求的推動下,或許服務型無人車會在2024年迎來一波落地的新突破。

(本文首發钛媒體App 作者|韓敬娴)